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回溯老北京的老公交 记忆中那些车顶上的“大煤气包”

2016-08-20 12:01 编辑:TF008 来源:网络

我记得当年行车过程中,特别是转弯时,前后车厢的售票员手持小旗,上身探至车外,摇摇晃晃地招呼行人注意行车安全,成为当年一道别具时代标记的“风景”。

作者 崔孝光


 

1078861_调整大小

老公交网络配图(资料图来源:TAKEFOTO)

几十年来,每每外出,多半公交。公交车的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公共汽车的车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的公共汽车多是破烂不堪、乌七八糟的杂牌货——1956年,在颐和园公共汽车站有一条通往温泉的33路公共汽车,车屁股上背着一个小锅炉(煤气发生器)。车子开行前,司机要手摇火炉风机、添加木炭,产生煤气后再启动汽车,连车厢里的座位还是大小不一的板凳呢!那年暑期,我到温泉地区参加水文普查实习,乘33路汽车前往,在途中车子“抛锚”了,司机师傅停车一检查——没煤气了!他便在骄阳下又是摇风机,又是添木炭,弄得汗流浃背、疲惫不堪,待车子重新上路时,已是夕阳西下。那天,我目睹了公交师傅工作的不易和艰辛,真让人心疼!

过去公共汽车的顶子上,驮着一个大煤气包,汽车依靠煤气做动力前行。气包充满煤气后汽车的高度,我看不亚于当今的双层客车。车顶气包由黑色橡胶袋制作,看上去黑乎乎的庞然大物,行走过程中气体逐渐减少,气包也由大变小,晃晃悠悠地真让人揪心——这是国家石油资源匮乏所致。那时我和同学正在石景山钢铁厂参加毕业实习,天天从西单乘坐顶着大煤气包的37路去上班,那情景,一直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也激励着我们学成后,积极投身到祖国建设的大潮中。

如今,带空调与舒适座位的大通道公共汽车畅行在宽阔、平坦的马路上,为我们日常出行提供了极大便捷。其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公共汽车,也是由两节车厢组成的。我记得当年由平安里途经清华园开往中关园的31路(现今331路前身),常常就是由两节车厢组成——车体虽然连接,但互不通行,一旦走起来,后面的拖车摇摇摆摆,其舒适程度与今日的大通道客车相比有天壤之别。行车过程中,特别是转弯时,前后车厢的售票员手持小旗,上身探至车外,摇摇晃晃地招呼行人注意行车安全,成为当年一道别具时代标记的“风景”。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