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封面

古代皇宫里御医“悬丝诊脉” 背后有何“小秘密”?

2016-08-23 11:50 编辑:TF008 来源:网络

距今一百多年的清朝太医院变成了住满居民的大杂院儿,太医院大堂早已不见踪影,太医院的药房也变成民居。喧闹嘈杂的人声以及路边熙熙攘攘的车流,将原本静谧清幽的太医院湮没在大杂院中。

作者 吴雅山


x_调整大小

清朝太医院旧址现状

地安门东大街路北的105号、111号、113号和117号,是四个基本连成一片的院落,很多人不知道这里是清太医院的旧址。

有文字记载,太医院最早始于金代,隶属于宣徽院,其长官称“提点”,正五品。明代太医院在前门内东交民巷西口路北,直至清前中期太医院一直在此。晚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外国列强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东交民巷被划归使馆区,包括太医院在内的中国衙署必须迁出。太医院先后暂借东安门御医白文寿宅第以及北池子大悲观音院,最终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地安门外皇城根兵仗局另建新署,三年后竣工。

另外,在选址上也考虑到交通便利,地安门到紫禁城的直线距离。特别是在光绪和慈禧病重和病危期间,需要太医院的御医经常往返于皇宫和太医院。二者间的距离远近,尤为重要。不仅仅是问诊,还要配制和熬制中药。

随着辛亥革命后溥仪逊位出宫,太医院的历史使命也随之结束。御医们散落民间,有的告老还乡,也有些则隐于闹市之中。因早年在太医院内办有私塾,有太医讲授中药知识,所以在太医院落魄之后,便改为私立两吉女子中学,后改建为北京三十二中校办工厂;如今是民居及商业铺面房。

幸运的是,当年的先医庙依然“健在”,只是如同落魄的贵族,默默地混迹于百姓民居之中。原本高大雄伟的殿堂,不仅被分隔成多间平房和院落,而且还各自装上了防盗门,成为“院中院”。

太医的每张方剂都被封存

都知道给皇家看病责任重大,他们每一张切脉、诊断、下药的方剂,现在都一张不落地封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内务府卷宗里,问责制一直可以追溯到永远。世上常说“翰林院的文章,太医院的药方”,翰林和太医都要的是四平八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太医看病遵循着这条规则,用药温和,剂量轻微,实属无奈之举。

都说太医看病难,此言不假。自道光皇帝起,明令禁止使用针灸,原因是皇上的龙体外露有失尊严。

不知道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在这里还能不能有效地使用?平跪着给皇上诊脉,不敢抬头仰视不说,更不敢让皇上伸出舌头,看看舌苔,也不敢放肆地问问“二便”如何,一言不慎即可招祸。一切诊病的手段都被切断了,只能靠切脉了。而在皇权的威慑之下,那从容不迫地切过无数个病人脉象的手指,一搭上皇上的龙体,御医们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手,千万别颤抖。病势沉重的光绪,在太后面前永远温顺得像只小猫,可在太医面前动辄龙颜大怒。特别是他还略通医道,所以经常口授方剂由太医开药。一药不当非同小可,而太医们也不敢不从。所以,要保住性命,讨皇上欢心,就要学会察言观色,功夫在“医”外。常言道,名医多非御医,御医多非名医。御医也不一定都能为皇上看病;给皇上看病的也不一定就是名医。

据说,当年光绪被慈禧软禁之后,总觉得自己病身沉重,觉得是吃药太多所致。于是,光绪专门对御医们说,你们看我的病能治就开方子,千万不能以药试病。御医们听了面面相觑,谁敢做主不开方子,居心何在啊?在光绪最后弥留之际,两位御医都知道皇帝熬不过这夜,方对大臣们说,已经没必要开方了。但大臣们还是心存戒惧,恳求御医开具药方,说随便开什么都好。最终,御医开了一张方子,药还没有熬好,光绪就驾崩了。

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但面对“龙驭上宾”,性质就有所改变。即使行医无差错,也要受到相应的处分,“即行革职,戴罪当差”,谁让你没留住皇上的性命呢。如此,这些悬壶济世的医师,到了太医院当差,便都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若给皇后和妃子们看病,那可就更难了,“悬丝诊脉”的故事人们都听说过。皇宫里“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定极为严厉,太医不能手触手地给女眷们诊脉,只能把一根丝线由太监递到挂着帷帐的房间里,系在女眷的手腕上,另一头留在屋外太医的手里。而负气的妃子们常常把丝线系在椅子腿上,想考考太医能不能诊出她的病。所以,御医们就在看病之前,先花钱买通皇后或妃子身边的佣人,问清病情和症状,就好办过多了。

清代医学,重于考据,没有解剖学。所以,当年太医院署药王庙案前立有铜人,上面标注着人体周身的穴位,并注有文字和位置分寸,用于考核学习针灸者之用,就显得尤为珍贵。只可惜,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俄国军队掠走;同被俄军掠走的还有先医庙供奉的铸铜三皇像。

以后,清太医院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时铸制了一具新铜人-清光绪铜人。该铜人外形为一名身材高大健壮的青年男子,上身袒裸,腰下佩带装饰,两臂自然下垂,赤足,立于长方形底座上,头顶上束有一小圆发髻,圆脸,大耳下垂,眉毛修长,略带羞涩的神态,给人以淳朴忠厚之感。整体上,该铜像透射出智慧的光芒。全身共标有357个白色穴名,穴位总数664个,穴位孔眼与体内贯通,无经络线。

该铜人由太医院苏秉钧、张庆云监制,铜人铸成后置于太医院“铜神殿”,1925年移交故宫。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