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封面

说起包公就想到“包黑炭” 其实他本是白面书生“小鲜肉”

2016-08-31 10:07 编辑:TF008 来源:网络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包公,黑脸的,额头上有个月牙的,千百年来清正廉洁的形象深入人心。可这都是戏里的,真的包公可不是黑脸的,而是慈眉善目、风度翩翩的一介白面书生,按现在的标准也是一“小鲜肉”呢。上个月,中国晚报协会文化新闻分会和合肥晚报社邀请全国四十家晚报的记者聚集合肥,对包公故里来了次集体的探访。

作者 王晓阳


包公_调整大小

包公一生中留下的唯一一首诗更说明了他的性格: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历史上的包公 从无黑脸记载

大概是“开封府”的名头太大,不少人以为包拯是开封人,事实上,包拯是北宋庐州合肥人,那里现在是合肥市肥东县。

包公在戏曲里是个大黑脸,毫无英俊潇洒可言,但他“铁面无私辨忠奸”却妇孺皆知,他的生、他的家、他的墓,都是在肥东这片土地上的。多少年来,尽管人物形象被戏剧化了,生活经历被故事化了,但这个“清廉正直”的黑脸被千年传诵着,在他的身上寄托着世代百姓的诉求。在这样一个有着清廉传统,有着淳朴民风的风水之地,孕育出的性格血脉和文化积淀应当是如何的澄澈和深厚。所以,当下了高铁直奔肥东的时候,心中有着隐隐的期待,在这样一个灵秀之地会有怎样的惊喜呢。

包公的清廉文化就隐藏在庐州的历史深处。在合肥市里的包公园,我们看到了历史和现代的衔接。现代化的大都市包裹着包公园的绿树荫荫,尽管现在包公园已经是廉政教育基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但就在那个“明月厅”,当地的朋友随口说:“包公小时候就在这里玩耍”时,还是会觉得仿佛时光穿越,历史扑面而来。包拯是在这里“玩耍”的一个孩子,怎么就成了那个大黑脸的包公、包青天、包龙图了呢。包公园是为了纪念包拯而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用建筑、雕像等各种艺术形式再现包公“清风高节”的一生。

走进包公园里的包公祠,便可见到“色正芒寒”“节亮风清”“庐阳正气”等不少历代官员及文人墨客书写的牌匾和楹联。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因战火被毁,现存的包公祠,是同为合肥人的李鸿章于1882年捐银加以重建,并写下《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石于祠后。由此可见,无论哪个朝代哪个人,对包公的精神品质都是钦佩和敬仰的。包公祠抱柱上镌着一副对联:“凡吾辈做官,须带几分骨气;谒先生遗像,如亲三代典型。”包公坐像高八尺,古铜色,蹙眉平视。包公像左边木台上摆放着三口铜铡: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但其实,《铡美案》不过是戏剧家们虚构的故事。

尽管包公黑脸月牙的形象妇孺皆知,但包公祠内的包公坐像、刻像均无这样的形象特征,即便在包公老家肥东县的包氏宗祠内,包公画像亦非黑面。确实史书上并无包公黑脸的记载,真实的包公是个白面书生。之所以“黑脸”,是因为他铁面无私,而铁面正是民间俗称的“黑脸”,所以“包拯黑脸”与真实面貌无关,而是元明以来戏剧中的形象。

在肥东的小包村,是包拯出生的地方,包氏宗祠坐落在公路边田园中,祠堂很小,略显寒酸,但周边非常干净,留下了精心打理的痕迹。我们注意到了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书写的包氏遗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据说,包公的第34至37代子孙依然在这里生活着,而就在这小小的村落里,现在保存完好的和包公有关的遗迹仍有不少,比如“花园井”、“荷花塘”、“衣胞地”、“凤凰桥”、“一里十三包”等。时间有限,我们不能一一探访,但从村民大爷大妈的虔诚中,我们感受到了包氏后人对包公的敬仰和热爱。

历史学者、合肥市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馆长吴胜介绍说:历史上关于包拯的记载不少,他从小就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展现出很高的天分,他少年老成稳重,而且字写得很好,笔法端劲。

包拯是家中的独子,1027年考取进士后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拒绝了朝廷官职的任命,毅然不去赴任,在家陪伴父母。几年之后,父母相继去世,他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孝期满后依然不忍离去。1037年才在亲友的劝说下离开家乡,踏上仕宦之路,这年他已经39岁了。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