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传统跤艺传人韩国卿 最好的“非遗”是活态传承

2016-09-08 11:52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2016年9月8日讯,“摔跤的功夫讲究欺拿象横、通天贯日……(宝三)比别人多出戏,还耍中幡,他那种玩艺儿在天桥可称蝎子尿——独一份儿……”老一辈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如先生的遗著《江湖丛谈》,曾浓墨重彩地描述旧时跤场。其中提到的摔跤高手“宝三”,独特的表演风格历经几代传承,更是逐渐演化为诙谐幽默、精彩纷呈的摔跤艺术。

跤艺表演

跤艺表演

插科打诨的表演

实打真摔的功夫

周日晚九点,德云社剧场内座无虚席。一段令人捧腹的相声后,三名彪形大汉登上台来。他们身穿厚实挺括的“褡裢”马甲,“深V”领口露出健壮胸肌。配以黑色缅裆裤和“刀螂肚”靴子,更显得魁梧挺拔。

39岁的韩国卿手拿麦克风,向观众介绍着摔跤的来历起源、传统服饰。待说得差不多了,旁边一名壮汉过来向他提出比试摔跤的“挑衅”。此时,另一名壮汉“挺身而出”,表示得先赢了他才行。

韩国卿一声“开始”,两人便扭在一起。“挑衅”壮汉果然身手不凡,几个进退后,猛地拽住对方衣领,一个过肩摔将对方撂倒在地。“哇啊!”观众们惊叹连连,热烈地鼓起掌来。

赢了对手的壮汉,继续向韩国卿“示威”。在观众们“摔他!摔他!”的起哄声中,韩国卿笑眯眯地示意壮汉脱掉马甲,赤裸上身。“你跟我摔?我先检查检查你身体。”他拍拍壮汉的后背,“大家看这都有专有名词的,血脖、前臀尖、后臀尖……”

“哈哈哈……”观众会意,一阵哄笑。韩国卿将话筒交给先行败下阵来的壮汉,自己围绕挑衅者转起圈儿来。突然,两人手臂相接形成对峙,刚才还“插科打诨”的气氛立时变得紧张起来。只见他们你绊我一下、我绊你一下,再交替借着对方肩膀的力量跃至空中,双腿如风火轮般踢得煞是好看。最终,韩国卿拽住对方扭了几圈,一使劲将其“咚”地摔在地上。观众席间立刻掌声雷动,响起一片叫好之声。

从原始社会的蚩尤戏

到新时期的中国跤

“互相之间说什么,谁输谁赢,我们事先会有所编排。”走下台来,韩国卿笑眯眯看着身边两位壮汉,那是他的两位“90后”爱徒。“就是为了让观众在真真假假间既看了摔跤,又能轻松一笑。”

韩国卿表示,如今他们所从事的跤艺表演,以中国摔跤为基础。任昉《述异记》所载“(蚩尤氏)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这“蚩尤戏”即摔跤的雏形。而后,摔跤运动被多代帝王视作格斗技巧和表演项目。康熙皇帝更亲自建立“善扑营”,选拔训练优秀的摔跤手作为“扑户”,最终演变成近代中国式摔跤。

善扑营解体后,扑户们各自谋生。头等扑户宛永顺设立跤馆,收徒传艺。其中有位叫宝善林的弟子,颇得宛永顺真传,逐渐在京城有了名气。因其排行老三,故被称作“宝三”。

韩国卿介绍,当时的京城已形成天桥、隆福寺等时间较长的跤场,也有了“宝三”、“沈三”、“钱三”等几位摔跤好手。隆福寺跤场本是“沈三”的,宝三摔跤赢了对方,就占了这块地儿,这份经历更使得他声名远播。

即便有了名气,宝三还是得走“撂地卖艺”的路线。为了使表演更吸引人,他加入了“中幡”的元素。这是一种起源于皇室仪仗队的旗杆,高达八九米,上面缀满旗子和铃铛,迎风招展时铃声清脆、旗帜飘扬,十分悦耳好看。表演者用手托、肩担的方式保持平衡,再往头上甚至牙上踢,惊险非常。

新中国成立后,宝三成为“中国式掼跤”国家级裁判,并收了陈金泉、马贵保等五名弟子。尤以马贵保技艺最为纯熟,很快成为“宝三跤场”的台柱子。韩国卿作为马先生的弟子,也是“宝三跤场跤艺”的第三代传人。

经济拮据就去找班上

但演出总是头等大事

韩国卿的父亲韩和亮是北京摔跤名将,受父亲影响,韩国卿12岁进入北京市体校。17岁那年,已经下队的韩国卿又追随父亲的教练李宝如先生,学习中国式摔跤。

彼时北京不少剧场对摔跤表演有需求,向李宝如学习摔跤手法的同时,韩国卿也积极参加各种表演。剧场摔跤与真正的比赛差别很大,“10分钟的节目,得让你看摔了四五下跤,这就需要编排。”

最早,韩国卿在老北京风情园、天桥乐茶园等地表演,一个月能赚近两千元。90年代初期,这种收入水平十分可观。“一开始一点儿也没考虑这里面历史渊源、文化底蕴之类的。”随着接触时间长了,他对摔跤表演真正产生了兴趣。

“最开始摔跤是不说话的,登台几个人,两两一组,摔完了就下去。在舞台上张嘴说话的,马贵保先生是头一个。”韩国卿介绍,马先生将戏曲等艺术精髓融入跤艺表演中,令观众时而紧张,时而捧腹,其表演被曲艺名家张喜林赞为“武相声”。

2009年,有业内师哥找到韩国卿,问他愿不愿意拜马贵保为师,从小就看马先生表演的韩国卿喜出望外。“跟带着我训练和表演的李宝如教练商量之后,李先生也说我应该拜,毕竟我从事的跤艺表演,说到底是人家创建的‘买卖’。”

2011年,韩国卿正式拜在马贵保先生门下,继续对“宝三跤场跤艺”进行传承。伴随旅游团不能“拉客”,一些景区剧场生意不太好,他也曾有过捉襟见肘的时候。“经济拮据了就去找班上,但只要有演出,那就是头等大事。”

最好的“非遗”是活态传承

让人们经常见

经过几代传人的努力,“宝三跤场跤艺”于2013年7月成为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卿注册了“宝善林文化传媒公司”,并收了三个徒弟。1995年出生的单硕来自北京柔道队,是个体重240斤的敦实小伙儿。几年历练下来,他已经能神色自如地“甩”出一句句台词,成为师父表演时最默契的助手。

为了使表演更有针对性,韩国卿还特意编排了各种剧情版本。“比如观众里面小孩多,就多介绍介绍服饰、历史等相关知识。如果都是老北京,就得尽量原汁原味。按老前辈的风格去还原。”

除了剧场演出,韩国卿也带领团队积极参加电视节目录制等各种活动。去年底,东城文化馆编排大型舞台剧《壮美中轴——爱在路上》,韩国卿的跤艺表演在其中很是出彩。今年6月,他们又参加南锣古巷戏剧展演季,表演的话剧《摔出一片天》,讲述老北京撂跤传人,为传承技艺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每年的庙会,跤艺表演更是不能缺席。“我们一上去,底下人立刻就围满了。一见大冬天俩人光着膀子,都得来看热闹啊!”韩国卿笑言,跤艺表演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呈现出来,才能让人们去了解。“有什么活动我都尽量参加,最好的‘非遗’是活态传承,得让人们经常见。”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作者 魏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