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画廊 > 在线画展

田迎人黑白油画《茅草覆盖的岁月》

2016-09-13 09:00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茅草覆盖的岁月_调整大小

茅草覆盖的岁月(黑白油画)

 

即便是一座简朴、寒酸的茅舍,也拥有生命的温度和尊严。它老迈的身躯伫立在岁月里,成为一些人记忆中的纪念碑。

篱笆墙上的落照,总是格外温馨;土坯房顶的月色,总是更加妩媚;杂草丛中的露珠,也总是无比鲜亮。

或是在山谷,或是草原,或是在戈壁,或是在海滩,类似的接近原始形态的住所,随处可见,只是难入画家的法眼。

画家田迎人的这幅黑白油画《茅草覆盖的岁月》,既是人类居所原生态的描摹,同时也是现代人对自己影子的留恋。

建筑物的材质越是接近天然,靠近它的生命就越是回归本色。我们对茅草房的亲切感,其来有自。

茅草、土坯,对应钢筋、水泥的冷漠、坚硬,不光是物理使然,更是心里效应。而所有的木桩,不管它们横着叠加,还是竖着排列,都可以理解为森林的重新组合,而森林则是我们祖先的天然巢穴。我们之中,谁又不是莽荒时代森林猎人的后代呢。“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远古部落首领有巢氏的那种满足感,可以想象。由此,我们非常理解现代人对于木质别墅与木质家具的情有独钟,那一定是有巢氏的基因在起作用。

比岩石柔软的是木头,比木头柔软的是茅草。

在以百万年计的人类进化、发展史上,茅草所覆盖的岁月何其漫长,又何其旷远,从非洲的辽阔平原到北美的深邃峡谷,从欧亚大陆的巍峨山岳到南美洲的广袤丛林……茅草是茹毛饮血的蛮荒之际的“席梦思”,是闪耀着金属色泽的“软弹簧”,曾经温柔地抚慰过多少似我等俯瞰江河、仰望星空的智能生命,让他们在幸福的眠乡中也能够绽放灿烂的笑容。

因此,当田画家用她饱含深情的浪漫笔触,细腻、生动地为我们再现,那浸透了人类血肉之躯的、喜悦与痛楚参半的汗水与泪滴的茅草时,我们似乎懂得了茅草身上那独具时间跨度与空间跨度的柔韧、顽强的特质。茅草,就是自古以来,属于我们人类温暖怀抱,也属于梦境的软黄金。

或许,我们需要说明一点,眼前的这座茅草房,对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期的一代“知青”来说,一定是再熟悉不过了。他们于青葱岁月上山下乡的特殊经历,会使之睹物生情,对这幅画有一种“往事历历在目”的感怀。这也是画作《茅草覆盖的岁月》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幅好的油画,能够勾起生命的诸多往事,也能够熨帖观赏者的心灵。

而任何一幅像样的油画作品,都要悬挂在油画史的长廊里接受审视与检验,能够顺利通过“安全监测”这一关的,恐怕不多。

这种事情很少发生,我们很少见到一幅油画中令人瞩目的模特(或隐形模特),不是被捡拾的麦穗(见《拾麦穗的女人》,法国布雷东,作于1863年),不是朝天的向日葵(见《向日葵》,荷兰梵高,作于1888年),不是舞动的鸢尾花(见《鸢尾花》,还是梵高,作于1889年),也不是烤热的土豆(见《烤土豆》,瑞典佐恩,大约作于19世纪末),而是披挂、覆盖于房舍的茅草。而田画家笔下的茅草,是从左至右撑满了整个画框的茅草,是画面的天地之间最浑厚有力的茅草,它们如同树荫,宛若伞盖,遮天蔽日,披星戴月。

问题的关键是,这些茅草有灵,婀娜有致,或水生或陆生,生生不已。它们铺展开来,仿佛绵长及腰的秀发;缠绵之时,又好似柔美细密的相思……

难道不是吗,在“茅草覆盖的岁月里”,有我们值得咀嚼与回味的无尽的爱……

相关推荐:【田迎人油画作品评析】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彭俐/文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

新视觉·新媒体

  • weibo北晚新视觉微博
  • mobile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 app北京晚报APP
  • weixin北晚新视觉微信
  • ys1新视觉影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