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观点

抗虫玉米缘何难以产业化? 转基因产业化的进程仍在行进中

2016-09-27 12:01 编辑:TF003 来源:网络

2016年9月27日讯,尽管坊间对于转基因的争议从未停止,但作为与“大飞机”同等重量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转基因产业化的进程仍在行进中。

发生霉变的非转基因玉米

发生霉变的非转基因玉米

而转基因能否有新产品在“十三五”期间落地,已成为业界与坊间颇为关注的焦点。

只不过,推进转基因技术发展,还有诸多问题悬而未决--政策缺陷、产业发展、公众认知——远不止“安全性”争论这么简单。

效果明显 抗虫玉米仍难进市场

9月6日,国家转基因玉米、大豆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公主岭)的试验田中,一株株玉米已近成熟,挺立的茎秆与宽厚的绿叶,簇成一片片“青纱帐”。

走进帐里,田地被人行的道路分割成块状的方阵,每一个方阵,都有着不同的标牌--这里的玉米,是由各研发机构委托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实验品种,及其相应品类的非转基因“对照组”,所有玉米正等待着被收割、被“拣阅”。

某种意义上说,能够进入这片田地的转基因玉米,都是“成功者”。因为在进入大田种植实验前,它们已经过了层层筛选,从遗传转化、品种选育开始,至少已经过了七八年的实验过程。

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郝东云眼中,转基因玉米有着极为鲜见的优势--玉米田中,非转基因玉米的叶片与果实上,能够看到清晰的虫眼乃至活虫,虫蚀严重的位置,玉米杆甚至已被咬折;而就在相隔不足5米的抗虫转基因玉米上,几乎看不到明显的虫咬痕迹。

造成这一差异的,正是转基因技术所致:东北作为中国玉米主产区,最易受到的虫害为玉米螟。通过转基因技术,人们可以生产出专“克”玉米螟的玉米,在不改变玉米其他性状的同时,减少病虫害对于玉米生产的影响。郝东云表示,转基因抗虫玉米可间接增加玉米产量8-16%,并大幅减少农药的使用。

这一效用,已在转基因棉花的推广中得到证实。据统计,截至2015年,转基因棉花累计推广4亿亩,占国内市场份额95%,减少农药用量40万吨,经济效益450亿元。

然而这不意味着,田地中的转基因玉米能够成功通过所有检验,走向市场。按照我国现行转基因作物的管理办法,转基因作物在商业化种植前,不仅需要获得安全证书,还需要获得品种审定证书、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

实际上,自转基因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以来,国内尚无新研发的转基因作物进入国内市场,这显然与“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和产业化整体水平”的专项目标不符。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