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剧人在乌镇:刘恒初抵乌镇满脸吃惊
2016年10月18日讯,每年的乌镇戏剧节除了一个组委会,还有个艺术委员会。今年,乌镇戏剧节迎来艺委会三年换届,刘恒成为了新一届艺委会成员。著名作家刘恒,今年是第一次参加乌镇戏剧节。“我很早以前可能也来过乌镇,记不太清了,因为这边有很多比较相似的古镇。但乌镇戏剧节还是头一次来。”由于有了“戏剧”,乌镇一下子就和其他古镇不同了。
刘恒,北京人,作家、编剧。其小说作品《黑的雪》被谢飞导演改编成电影《本命年》,《伏羲伏羲》被张艺谋导演改编成电影《菊豆》。其创作的话剧《窝头会馆》、歌剧《山村女教师》、影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云水谣》《集结号》《金陵十三钗》等被大众熟知。
说起来,刘恒和戏剧的关系不浅,他为北京人艺写过《窝头会馆》,还和邹静之、万方两位好友一起创办了话剧团队“龙马社”。但刘恒始终没有对戏剧真正“上瘾”,到现在也没为自己的“龙马社”写个剧本,和戏剧圈的关系也一直若即若离,偶尔才会看看话剧。
刘恒是夜里抵达乌镇的,虽然景区里已经黑咕隆咚,一片寂静,但还是让他吃惊了:“乌镇戏剧节的规模超出我的想象,真的挺‘邪’的。北方一个城市都干不了的事情,一个南方小镇就把这个事情干了。我们现在很多地方都很混乱,但乌镇的管理能够弄得这么好,这么细致,真值得学习。这真是人的力量。”
让刘恒特别赞赏的,是乌镇景区和戏剧节的种种细节之美:“很多地方对细节的讲究程度,都有点像日本了。你看街头随便一家小饭铺,都非常干净。人就应该追求这样的生活境界,干干净净、舒舒舒服、客客气气的,多好。”别人基本都热衷于谈到戏剧节请来的欧洲戏剧带给中国的影响和震撼,毕竟那里才是戏剧的发源地。但刘恒却说:“欧洲人来乌镇戏剧节,绝对把他们震了.因为这里展现了中国文化最好的部分。”
乌镇戏剧节艺术总监孟京辉的话也验证了刘恒的判断:“当年我们邀请外国剧目都要靠各自的关系,但现在不用了,跟老外提到‘乌镇戏剧节’,他们基本都知道了,而且非常愿意来参加。这些外国艺术家一到乌镇,在这里演演戏,喝喝酒,街上走一走,就都美晕了。他们都特别喜欢这里,来了就不想走,走了就还想再来。”
比起在乌镇戏剧节疯狂看戏的戏迷们,对话剧并没有特别“上瘾”的刘恒,因为正处于一部电影剧本的痛苦创作当中,所以目前为止才看了两部戏,一部是乌镇戏剧节开幕大戏——来自俄罗斯的肢体剧《妈妈的诗》,还有一部中国导演窦辉的《李尔王》。刘恒说:“现在很多话剧搞各种各样的形式,向往外挤那些东西,但传达不出来。我现在一直在琢磨的都是,被省略的话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省略?是因为不屑说?不敢说?还是不会说?可能有各种原因,必须得琢磨。”
虽然对于刘恒自己而言,最大的快乐是安安静静享受写作的灵感和快感;但他也愿意感受乌镇戏剧节集体性的快乐。他出席了热热闹闹的开幕式,也参加了乌镇戏剧节的特色活动——在200多米的街巷里摆上100多张桌子大宴所有戏剧节嘉宾、演员、媒体的长街宴;还在露天的剧场里,和普通观众挤在一起看戏。他说:“所有能够让人类快乐的事情,都是美好的。”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王润 乌镇报道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