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四大名著进入北京中考出题范围 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吗?

2016-10-27 10:14 编辑:TF003 来源:网络

2016年10月27日讯,近日,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的一篇文章,在网上掀起了“四大名著”是不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讨论。而对于北京的初中生来说,其实“该不该读”已经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了,因为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在内的古典名著作品已经被纳入到了北京中考考纲范围之内,除了“死啃”必读之外,孩子们已经没了更多的选择。那么,应试果真能够提高孩子们对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吗?

#£¨Éç»á£©£¨1£©¹ãÎ÷ÁøÖÝ£º°ÙÃûƶÀ§¶ùͯԲ¡°ÁùÒ»¡±ÐÄÔ¸
四大名著进入北京中考出题范围

古典名著成了备考“老大难”

“看了后面忘前面,一回里就有几十个人名,看上三五遍都记不住,出题又那么细,感觉要把整本书背下来才有把握参加考试,”中考临近,初三学生小冬最近却跟几大古典名著较上了劲,本来每天晚上应付繁重的作业就要到十点多钟,每天还要雷打不动抽出一两个小时赶进度,“好多书写得半文半白,读起来就费劲,更别提要记住那么多知识点了,”不得已,她最近开始尝试以应试的思路概括每本书的考点,比如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俗语、歇后语就整理了十几页,寄希望于以此能事半功倍押中考题。

“中考语文的考试范围共列出了9本名著,却只占10分,但是中考成绩号称‘一分一操场’,即使在几百上千万字的名著里大海捞针,但是既然提前给出了出题范围,眼睁睁失掉一分也不甘心啊。”据了解,小冬的学校针对初三学生共同的“老大难”问题,本学期已经开起了名著阅读选修课,从高中部请来了有经验的老教师,带着大家一本书一本书的“过筛子”,一方面调动大家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从命题的角度逐个知识点给大家梳理,但是囿于时间限制,也只能蜻蜓点水式的过一遍,“一本《三国演义》只讲了两节课”。

近年来随着北京教育综合考试改革的深入,语文命题越来越向传统文化和经典倾斜,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的经典阅读素养。据介绍,目前被列入北京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的书目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论语》、《红岩》、《骆驼祥子》、《朝花夕拾》、《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共9部,而其中让孩子最头疼的,还是几大古典名著,主要是因为这些作品里描写的内容离现在的生活太远,语言又生涩难懂。而从这几年的中考命题来看,试题既有对整部书的考查,也有对重点章节的考查;既注重学生对整部作品的阅读,也注重对作品主要人物和主要思想内容的把握。

初中生名著全本阅读率不高

不过,也有一线语文教师表示,名著作品最重要的一点是“经典”,以四大名著为例,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里面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以及精神素养,与某些速成文学相比,其文学性和艺术性也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而将名著纳入中考阅读,其目的也在于引导孩子们通过名著的文本阅读,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汲取一定的精神养分。同时,就初中孩子的阅读能力来说,大多数学生已经基本具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四大名著的阅读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吃力。

然而,考试的引导是否真的能激发出孩子们的名著阅读兴趣呢?记者了解到,此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相关课题组曾组织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四大名著全部阅读过的初中学生仅占被调查人数的27.7%,而阅读原著的只占7.9%。相关一系列调查研究论文也显示,名著的原文阅读率并不高,很多学生为了应对考试,会选择影视作品、连环画等方式来完成对名著囫囵吞枣式的消化理解。此外,为了全力“应试”,学生除了要完成文本的通读之外,还要收集各种测试题目,让名著阅读完全丧失了本真的乐趣;还有的学生直接选择以做题的方式来完成对于名著作品的“阅读消化”。

碎片化的“做题式”阅读对于孩子们的帮助又有多大呢?不少家长对此心怀担忧。有家长向记者展示了某辅导机构推出的以“名著阅读”为板块的培训内容,其中不少题目多模式化,多强调细节和记忆内容。

比如,考察《三国演义》的一道题目是这么出的:京剧中的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红色表现忠贞、英勇;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黄色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形象。根据这一原则,《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应当是_________;关羽应当是________;曹操是________;《水浒》中李逵应当是_______。该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文本提示及人物性格,在空格处填入脸谱颜色。按照老师给出的正确答案,张飞和李逵都应该是“黑脸”。而有家长看到题目后就有质疑,这道题看似出得巧妙,但是细分析李逵和张飞,两人的性格还是有着极大的差别,这种符号化的阅读对于孩子不但帮助不大,而且导向是十分不利的。

名著考察应该更加灵活多元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在教育体系中,国家规定的课程应该占到总体的60%,其余40%内容应该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兴趣去挖掘设立,这样孩子在未来才能得到比较个性化的发展。而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经典阅读更适合放在这40%的独特性培养板块中,不宜做刚性的考察。储朝晖认为,如果名著阅读不被纳入考试,可能更加有利于孩子们在宽松的环境下享受经典阅读所带来的享受和愉悦;而如果要将名著阅读纳入考试,那么考试的要求不应该太过固定统一,考察的形式应该更加灵活多元,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空间,并向名著的理解和感受方面有所侧重。这样一来,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在自我阅读需求与文学素养提升方面找到一个契合点。如果考察不当,仅仅是将名著经典列入刚性的考核范围,这不仅对孩子的教育不利,对名著的推广也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孩子在经历过中考之后,在未来人生中再次碰到名著作品,就会感觉‘这是我要害怕和讨厌的东西,而不是我要去爱的东西’,这样会影响人们成年以后进一步的阅读。”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则表示,用好考试这个指挥棒,引导学生去阅读更多的中外名著,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要用好这个指挥棒,就要在题目设计、题型选择和考试的形式方法上,更加贴近学生阅读实际,不要死记硬背知识,而是要锻炼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水平。

来自一线教学的语文老师坦言,阻碍孩子们选择名著阅读的部分原因在于,作品中的确有些内容与孩子们的生活有距离、不搭界。引导孩子们在今天这个时代从名著中汲取营养,除了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外,还需要老师平时正确的引导,“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虽然有些东西可能已经与这个时代脱节,但是怎么重新为你所用,你怎么慢慢从中吸取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都是语文教学中新的课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表示,对于名著等知识的学习考核,更多的是为了体现对于学生个体人格完善的引导作用,不应具有那么多的功利色彩。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牛伟坤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