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2日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年纪念日,位于南京的中山陵成为凭吊孙中山先生的最佳去处之一。中山陵是安葬孙中山先生的陵园。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因为孙中山生前遗愿要葬在南京紫金山,民国政府在南京选址并开始修建中山陵。中山陵苍松翠柏环抱,庄严肃穆、气势雄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1929年,孙中山灵柩正式移至中山陵。近日,相关部门也披露了珍藏的中山陵建设档案,在这些档案中,人们也了解到中山陵建造过程中的更多故事。
作者 黄强

中山陵
一、孙中山立遗嘱葬于南京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国民国,同年12月19日,在南京举行的17省代表会议上,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91天后,大总统的位置就袁世凯窃取。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生致力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生前有意死后安葬在中山陵。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与胡汉民、郭汉章等人在紫金山打猎。他看到紫金山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雄伟,感慨死后向南京人们要一块地葬于钟山。他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杯土,以安置躯壳尔。”因积劳成疾,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去世。其遗言称:“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让革命同志勿忘革命尚未成功,乃是孙中山先生葬于南京深刻的寓意。
据《首都志·山陵上》记载:“中山先生以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卒于北平旅邸,遗嘱归葬于京紫金山。至四月十四日,总理葬事筹备委员会成立。遵总理遗言,勘定钟山东部茅山南坡为墓地。” 推举张人杰、汪兆铭、林森、于右任、戴传贤、杨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叶楚伧、林业明、陈去病等 12人为委员。4月18日葬事筹备处正式成立于上海,推定杨铨为主任干事,孙科为家属代表,负责办理葬事。
关于墓地选择,遵孙中山先生遗嘱,由孙夫人宋庆龄,其子孙科及委员代表实地勘察。1925年4月23日决定,以南京紫金山之茅山南坡为建筑陵墓地,“其地冈峦前列,屏障后峙,左邻孝陵,右毗灵谷,气象极为雄伟。”筹委会最初提出墓地范围6000亩的方案,未能实现,最后划定的墓地范围是2000亩,其中包括1200亩的民地,由葬事筹备处陆续出资购买。

中山陵
二、陵墓未建成设计者去世
1925年5月16日葬事筹备委员会登报公布征求陵墓图条例,截稿时间为9月15日。在“陵墓悬奖征求图案条例”中,对陵墓设计提出了要求:
1、祭堂图案必须采用中国古式而含有特殊与纪念之性质,或根据中国建筑精神特创新格,容放石椁之大理石墓即在祭堂内。
2、墓之建筑形式不得与即堂建筑太相悬殊,墓室须有防盗之铜门。
3、祭堂应建于海拔175米高坡上,四周应有充分空间,遇火警时不致延及祭堂。堂前应有可立5万人之空地,备举行祭礼之用。
一切建筑均用坚固石料及钢筋混凝土,不得用砖木之类。建筑总费用30万元。
其奖金金额:美术家应征者只交陵墓图画,未附建筑详图的,头等奖1000元,二奖750元,三奖500元;建筑师应征者交有全部建筑详图的,头奖2500元,二奖1500元,三奖1000元。
到9月15日,征集到海内外应征图案40多件,全部陈列在上海四川北路大洲建筑公司三楼。此外还邀请了土木工程师、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德国建筑师朴士,中国画家王一亭、雕刻家李金发等四位专家担任评判顾问,请他们写出书面评判意见。
1925年9月20日,葬事筹备委员会与孙中山家属在大洲公司召开联席会议,对应征图案进行评判。参加者有筹备会委员林焕廷、叶楚伧、孔祥熙、陈去病,主任干事杨杏佛,最后,大家一致确定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中山陵图案获得一等奖。二奖是范文照,三奖是杨锡宗,还有七位名誉奖。
自由钟方案设计者吕彦直(1894—1929)山东东平人。清华大学毕业后,1913年考取庚子赔款公派赴美国留学,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系深造,受业于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墨非。1920年回国,在上海开办彦记建筑事务所。设计中山陵时吕彦直只有33岁,当时还没有什么名气,如果不是采用征求陵墓图案的方式,是很难发现他这样的人才的。 1925年5月,悬奖征求求孙中山先生陵墓设计图案对“根据中国建筑精神特创新”的要求,触动了吕彦直的设计灵感,激活了他那蓄积已久的学识和智慧。他立即到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报名应征,领取了12幅墓地地形照片和2幅紫金山地形标高图。他以《总理遗嘱》为指导思想,对照《孙中山先生陵墓建筑悬奖征求图案条例》,逐条深入研究,开始了艰苦浩繁的设计和创作。为了使设计方案贴合地形,与山势、环境融为一体,吕彦直还多次带着墓址地图到南京东郊,登上紫金山的中茅山南坡,反复踏勘墓址地形。艰苦的实地勘察,为他充分地利用地形地貌,设计出一个最能体现孙中山先生精神风貌的陵墓建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主持中山陵建造时,吕彦直积劳成疾,1929年3月18日,在中山陵工程还未完成时,患肝肠癌去世,年仅36岁。为表彰他为建造中山陵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在中山陵祭堂的西南角奠基室内为建造了一块纪念碑,由于右任书写“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决议,立石纪念。

中山陵
三、设计平面图为钟形
孙中山临终遗嘱说,他致力于国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勉励大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必须努力”。
自由钟图案又称警示钟图案,根据吕彦直的设计,中山陵平面呈现木铎(警钟)形。铎是古代一种器物,其声宏远“使天下皆达道”。铜身铜舌者为金铎,铜身木舌者为木铎。武士奋金铎,文士振木铎。木铎有传达命令,振鸣警众,宣扬教化的作用。木铎图案的设计寓在比喻孙中山为木铎,“唤起民众”,因此,吕彦直的自由钟形设计图案,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从图形上看,祭堂外观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祭堂于墓室分开,祭堂在前,墓室在后,使用祭堂时,墓门可以不开。墓室为圆形,墓圹一周建有石栏,便于谒陵者依次瞻仰。墓穴建在地下,即使地面建筑毁坏,下面的墓穴中的孙中山遗体也不会受到损坏。
吕彦直巧妙地应用了紫金山南坡由低渐高的地形,在同一中轴线上安排了陵前广场、博爱坊、登山墓道、碑亭、祭堂和墓室。从陵门到墓室、层层向上推进,有效地烘托出陵寝的宏伟气势,构成整个陵区庄严肃穆的氛围。其建筑形式则采用中国式而且加以创新,如祭堂采取中国古建筑的重檐歇山式,但四角筑以堡垒式方屋,这是中国古代建筑所没有的。此外,中国古代陵墓墓室多在地下,而中山陵的墓室在祭堂之后,与祭堂相通,游人可由祭堂入墓室瞻仰。
墓道入口处,有一座花岗石牌坊,牌坊又称牌楼,是古代常用的建筑形式,一般用于歌功颂德,多建于陵墓、祠堂、衙署、庙宇之前。中山陵的牌坊横眉楣上镌刻有孙中山手书“博爱”二字,故这座牌坊被称为“博爱坊”。
牌坊之后的墓道长达480米,分为三道,中道宽12米,钢筋水泥路面,左、右两道各宽4.2米,柏油路面。中道与左右两道之间,用南向北,对称地排列着五对长方形的绿化带,栽种了雪松与桧柏。
墓门之外为祭堂(通称陵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长90尺,广74尺(长30米,宽25米),自堂基至脊顶86尺。外壁全部采用香港花岗石建造,顶为蓝色琉璃瓦,堂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设计之初,吕彦直原来考虑用铜瓦,比较坚固,但是铜瓦造价昂贵,葬事筹备处决定用蓝色琉璃瓦。中山陵所有建筑物都是白墙蓝瓦,与国民党党徽青天白日基本色调一致。
祭堂前有大平台,阔为100尺,长450尺,分左右两方,北部及左右均为花岗石拥壁,前为石栏,台下周围铺设草地。
祭堂四周,建有四间堡垒式方屋,作为收藏纪念品及其供谒陵者休息的地方。吕彦直创新地将中国传统式歇山式大屋顶切去四个角,而且方屋的建造高于屋檐。形式上创新,而且有美感,不足的是留下了四角漏水的问题,需要常常维修。
墓室为半球形封闭式建筑,直径18米,高11米,墓体坚固异常。墓壁用三层材料建筑成,外面用香港花岗石铺砌,中间用钢筋混凝土,内壁用妃色人造石贴面,顶部采用彩色马赛克镶嵌称国民党党徽,地面则用白色大理石铺砌。
墓室中央,有一圆形的大理石圹,直径4.3米,四周围着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栏杆,谒陵者可以沿着石栏杆绕墓圹一圈瞻仰。

上世纪二十年代修建中山陵时的全景
四、分三期建造中山陵
中山陵墓工程浩大,受经费限制,分三部分进行。1926年3月12日举行了盛大建陵奠基仪式,陵墓所用石材或为苏州金山之花岗石或为香港之花岗石。按照征求图案时规定陵墓建筑费用预算以30万元为限,实际上,后来费用大大超过这一限制,1929年6月奉安大典前为停止,仅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工程就耗资143万两,还不包括购地费,道路、桥梁等费用,到了第三 部分完工时,总耗费240万元。
第一部分工程包括祭堂、墓室、平台、石阶、围墙、石坡等,于1926年1月15日破土动工。工程由上海姚新记营造厂承建。按规定,这一部分工程应在14个月后完工,即1927年 3月 15日以前完工,当时由于时局的影响,工程进展缓慢。
第二期工程包括水沟、石阶、护壁、挖填土方等 ,于1927年10月招标建设。工程由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承建。由于这时期南京政府以及成立,时局比较稳定,施工进展比较顺利。
第三期工程包括牌坊、陵门、碑亭、围墙、卫士室等。这期工程是在奉安大典以后进行的,由上海陶馥记营造厂承建。直到1932年2月底才全部完成。
陵墓开工后,遇到许多困难。首先是材料运输的困难。建造陵墓的石料来自青岛、香港等地,甚至还有海外意大利的石料。当时军阀混战,时局动荡,运输障碍重重,费用也高。延长了建造时间,以及加大了建设成本。其次,石料运抵南京,怎么运到山上,也挺费事。陵园开工后,修建了一条长约3公里由墓地址向南直达钟汤路(宁杭公路)的石片路,运送材料,那时汽车还少,主要靠骡车、马车,加上开工时遇到不少雨天,坡高路滑,运输十分艰难。当时没有什么机械设备,运输材料,修建主要依靠人力,陵园的工程又很大,修造起来非常不容易。
1927年春,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孙中山葬事委员会筹备处由上海迁至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提议:为表扬孙总理伟大精神,将紫金山全部划归于中山陵园。函请江苏省政府,将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紫金山林区移转管辖。此后,陵墓第二、三期工程相继进行,并于1929年建成。

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灵柩移入中山陵正门时的情景
五、修建迎接榇大道安葬孙中山
建成后的中山陵,当时称总理陵园,其陵园范围包括紫金山全部,根据《总理陵园小志》记载:面积45772亩,环园40.6华里,东西长2.3华里。陵寝“在紫金山南坡,左邻明孝陵,右毗灵谷寺。墓室位于五百四十尺高度,高出明孝陵三百余尺。自墓道口上达墓室平面距离约二千三百尺,高低相差约二百四十尺,故自下仰望,极为崇高。全部建筑采用故吕彦直建筑师之图案,融合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神,庄严简朴。自大路端上石阶,经打石牌坊过一千四百五十尺之水泥墓道,达陵门,越碑亭,上石阶,凡二百九十级,达祭堂平台。祭堂位于平台之上部,墓室在祭堂之后。”
为迎接孙中山灵榇的安葬,1928年国民政府又借华侨飞机捐款150万,修建了一条由下关江边直达中山陵的迎榇大道。迎榇大道于1929年5月全线通车。
1929年1月18日,南京政府成立了总理奉安委员会,北平、南京同时开展了迎榇和奉安的准备工作。5月7日,国民政府通电全国,自5月26日至6月 1日,全国一律下半旗致哀。5月 26日,孙中山灵柩由北平碧云寺向前门车站启运。5月28日上午10时40分,灵车到达浦口站,南京国民党军政要员都到浦口站迎榇。灵柩渡江后送国民党中央党部暂厝。6月1日,灵柩自中央党部起灵,经迎榇大道送至中山陵。正午12时,奉安大典完成。此后,中国国民党决议不再设立“总理”一职,以此纪念孙中山先生,并尊称其为“永远的总理”。
1929年6月30日,国民政府明令组织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委派胡汉民、蒋介石、张静江、谭延闿、李石曾、蔡元培、于右任、林森、宋子文、孔祥熙、林业明、叶楚伧、杨杏佛、戴季陶、陈果夫、孙科、古应芬、刘纪文、吴铁城19人为委员会委员,指定林森、林业明、叶楚伧、孙科、刘纪文为常务委员。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护卫陵园,管理陵园,办理陵墓工程及陵园建设,办理陵园农业事业,指导陵园内新村建设等。下设总务处和警卫处两个机构。
在第一期工程告竣之前的1928年冬,在小茅山顶万福寺古刹旁,修建了永慕庐,作为总理家属守灵处,建筑古朴,风景清幽。与中山陵配套的纪念建筑尚有中山陵广场的宝鼎、音乐台,位于陵墓东首小山的光化亭,二道沟梅岭的仰止亭,二道沟小湖旁的流徽榭,陵墓与灵谷寺间的桂林石屋,陵墓西侧的行健亭,行健亭南面的永丰社等。
苍松翠柏环抱的中山陵,位于紫金山中茅山南坡,坐北朝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视野开阔,气势雄伟。墓室海拔158米,比明孝陵高出90多米,从墓室到陵墓牌坊,高低落差70多米。全部用白色花岗石和钢筋水泥构建,并铺设有 392级台阶和 400多米的水泥墓道。给人庄严、肃穆、坚固、巍峨的感受。
在建造风格上,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建筑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陵墓建筑风格,如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都是传统陵墓中常有的建筑形式,进行了保留;封建陵墓体现出等级威严的石人(文武大臣)、石兽,则予以摒弃。同时吸取了西方建筑的先进建设,钢筋水泥的运用就是一例。传统建筑采用的黏合材料只有黄土、米浆等,水泥是建筑新材料。
中山陵是民国初年由中国建筑师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一项工程,它利用紫金山的地址,融合传统建筑风格,采用新颖建筑材料,将一个个孤立的建筑用宽大的石阶、平台、大片绿地,在一条中轴线上联称一个整体。形成了一座气势恢弘,造型独特,寓于深刻的现代陵墓,成为民国建筑的经典之作。
1928年3月,江苏省第一造林场紫金山林区划归孙中山葬事筹备处,改为中山陵园,从此,在中山陵园范围开始了全面造林计划。到1936年,共植树846万株。今日的中山陵山峦起伏,林涛如海。中山陵是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山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中山陵更是成为全国40佳旅游胜地之一,受到中外游客的关注。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