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揭秘童年生活最美好回忆 斗蛐蛐踢毽子抽陀螺逐渐消失的记忆

2017-04-15 12:00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人越上岁数,好像离回忆越近,童年时期的往事桩桩件件时常浮现在眼前。但是伸手去探却不可得,只有动笔用文字去描绘。

作者 白企光


童年,我有着非常幸福的时光,那时候除了每天上学外,做完功课后,就与同学们在胡同里无忧无虑的玩耍。

说到玩,同学们有各种各样玩法的游戏,但和如今坐在电脑前学习或玩儿游戏的孩子们相比真是有着天壤之别。

斗蛐蛐就是我们喜爱的游戏中的一种,它给我们带来快乐,带来开心,留下美好的记忆。

蛐蛐的学名叫蟋蟀,主要生活在瓦砾下、石缝里、泥土中。它能蹿善跳,行动敏捷,不仅叫声好听,且能斗善斗。每到夏秋时节“处暑”前后,是捕捉蟋蟀最适宜的季节。我就与同学们一块儿到德胜门的城墙下,去捉蛐蛐。

城墙下长着成排的高大柳树,树冠遮挡住骄阳的暴晒,从树叶的缝隙中只露出一丝亮光。我们找到一块阴暗潮湿之处,这是蛐蛐最爱呆的地方。仔细寻找发现了两个小洞,这就是蛐蛐的藏身之处。我手拿细铁丝编的金属网罩,守住一个洞口,另一个洞口,一个同学用细柳树条轻轻地往里捅,这时一个蛐蛐从洞中一蹦一蹦蹿出来,大伙兴奋地叫“麻头”,这是蛐蛐的外号。我眼疾手快,盯住这个“麻头”用网罩一下子扣住了——仔细看这蛐蛐,浑身呈黑色,布满斑纹的脊背上披着一对薄纱似的翅膀,肚皮是白的,它的四条前腿又细又短,蹦跳全靠那双结实而有弹性的后腿。它的头又大又亮,两条细长的须子翘着,像两根拉杆天线。嘴上长着两根干亮的乳白色的水牙——然后把它装进纸筒。

接着我们又捉了一只“黄翅”,这俩都是好斗的家伙。

晚上我们高兴地把两只蛐蛐放在瓦罐里观斗,我们先用小木棍的一头绑上几根小须子,来回逗它们后面的二尾儿。“黄翅”首先发起进攻,“麻头”也毫不示弱,掉过头来狠咬。它们滚成了一团,分不清哪个是“黄翅”哪个是“麻头”,两只蛐蛐互不相让,激战两个回合后“黄翅”败下阵来。我们一看,它左边的大牙,被咬得向上翘起来,胜利者“麻头”振动着翅膀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

在上世纪50年代,男孩子最爱玩的游戏之一还有弹球。那时在北京的小胡同里的空地上,经常能看到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孩子们的身影,每个人都有半兜子的玻璃球。直径2厘米左右,芯内有红、黄、绿等颜色花瓣的玻璃球。无色的叫“白泡儿”。

弹球的时候,用大拇指第一关节外侧和食指第三关节内侧将球夹住,依靠拇指的弹力将球弹出。如果用大拇指指甲将球挤出叫“大挤豆儿”。如果靠大臂带小臂将球抛出叫“大杵儿”。后面这两种都不是标准动作,会遭到讥笑的。

弹球有很多种玩法,常玩的最简单的一种就是进五坑,在土地上挖五个等距离的坑,由外到内顺序先进完为胜。

还有一种玩法:盯大厢,即在土地上画一大方块,用弹出的球相击,谁的球被击出界,则为输。一般输家的球归赢家所有。

玩的时候,一条腿跪地一只手撑地。玩完之后,几个孩子浑身是土,个个像小土猴。回家免不了受大人的一顿训斥。

一年四季胡同里的孩子们,经常在大杂院街门前的青石板上拍洋画。是老北京城犄角旮旯特有的一种“儿童游戏”。

洋画最早是英、美烟草公司香烟盒上的宣传卡片,老北京的小孩子拿它拍着玩儿,逐渐成为流行京城的一种玩具。这种卡片叫大洋画,规格是五至七厘米。由于偏大拍起来较费劲,玩时多用扇。以后京城的印刷厂看到有利可图,开始用进口的洋机器和洋油墨,印刷了三至五厘米的小卡片,所以京城的孩子们称洋画。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种洋画印出来是一大联张,市面上常见的有30张、36张、60张、72张多种规格,图案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榜”、“西游记”中的人物。内容情节十分吸引人。大小杂货铺都有售。

拍的时候手掌“啪”“啪”“啪”地向地下“拍”,靠掌的内侧冲出气流使洋画翻面,不能用手碰到洋画,玩时两人至五六人,每人出同样的张数叠在一起叫“续锅”。使洋画微弯曲出一个小弧度,谁拍翻过来的多,谁就赢得多。全拍完再“续锅”。如果“续锅”张数多时一张洋画有图案的一面向上,其余所有洋画的图案向下,压在下面,谁将这张向上的拍翻过来,就把所有续的洋画全部拿走。

拍洋画是放在地上,沾满了尘土、细菌,玩后又装进衣兜带回家,手在地上拍的确不卫生,而且手掌都拍红拍肿。如今这些老旧精美的洋画,只能在“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地摊上能见到了。

在上世纪50年代,胡同里的孩子常玩的游戏还有“夹包”、“砍包”、“抓拐”、“踢毽子”、“抽陀螺”、“推铁环”……这是孩子们一年四季少不了的玩意儿,也是我小时候大都玩过都爱玩的。现在的孩子不要说玩,恐怕听都没听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都逐渐地消失了,只是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时常回想。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