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世界杯吉祥物各项大赛均有寓意 俄罗斯人用“面包和盐”迎接贵宾

2018-07-11 10:00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将世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俄罗斯,谁也没料到,一直不被外界看好的俄罗斯队竟在揭幕战中以5:0狂胜沙特队,接着以3比1力压埃及“法老王”,在1/8淘汰赛中又用铁桶阵挫败西班牙斗牛士,接连打破了三项纪录:一是创造了世界杯历史上东道主球队的最佳开局,二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队首次跻身世界杯16强,三是48年来历史性地闯入8强,成了本届世界杯最大的黑马。

当世界杯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索契和加里宁格勒等11个城市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笔者不禁联想到76年前在苏联举行的另一场世上最悲壮的足球赛——苏联红星队大败纳粹明星队。二战期间,为营造“友好和睦”的假象,纳粹在占领区基辅举办足球赛。由工人业余球员组成的红星队战胜纳粹傀儡球队后,迎战德军职业球员组成的明星队。赛前,盖世太保命令红星队员进场时必须行纳粹手礼,并威胁道:你们要活命,就不能赢这场比赛。然而,红星队不仅未向敌人敬礼,而且视死如归,以5比3的比分打败了侵略者。德军恼羞成怒,下令按红星队得分数处决了5名球员。1971年,为纪念这场人类史上独一无二的刑场足球赛,苏联政府决定竖立纪念碑,永远祭奠这些用生命捍卫祖国荣誉的英雄。这个历史故事被俄罗斯拍成了电影。

本届世界杯上,俄罗斯队与四强擦肩而过,虽败犹荣。有评论认为,本届世界杯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我想,更多地了解俄罗斯,了解俄罗斯文化,会有助于了解世界杯,了解世界杯文化。

吉祥物:各项大赛均有寓意

俄罗斯世界杯吉祥物西伯利亚小狼的名字叫扎比瓦卡,在俄语中的意思是“进球者”,它是由一名来自托木斯克的大学生设计的。扎比瓦卡身穿白蓝红三色服装,与俄罗斯的国旗颜色相一致,头戴橙色边框运动眼镜,目光专注,步伐矫健,充满活力。国际足联在官网上这样形容扎比瓦卡:它是队伍中最年轻的球员,同时也是最果断、速度最快、球技最高超的球员,它总能给球队带来胜利。小狼扎比瓦卡能战胜其他“候选者”,最终成为2018世界杯吉祥物是有原因的:狼是俄罗斯最常见的猛兽,俄罗斯人认为,它勇敢高尚,重视家庭,始终遵循“一夫一妻”的生活方式,当母狼和幼崽无法出洞时,公狼负责喂养它们。此外,狼擅长奔跑,它们是最出色的前锋,任何猎物都无法逃脱它们的追捕。而在球场上,前锋的猎物则是足球。俄罗斯世界杯吉祥物小狼扎比瓦卡系“中国制造”,十分生动活泼,其寓意也很好,颇受球迷喜爱!

看到可爱的扎比瓦卡小狼,我回想起1980年莫斯科夏季奥运会名叫米莎的吉祥物小熊。遗憾的是,那时正处于冷战期间,因为苏联出兵阿富汗,西方国家抵制了这届奥运会,中国也缺席。那届奥运会的闭幕式就在莫斯科卢日尼基体育场(当年叫列宁体育场)举行,闭幕式的背景板上,出现了憨态可掬的米莎画面。在《再见了,莫斯科!》的凝重歌声中,米莎的左眼里流出了伤心的泪水,恋恋不舍地与大家告别。

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吉祥物是兔子、雪豹和北极熊,在闭幕式上也出现了令人动容的一幕。伴随着悠扬的歌声,冬奥会三个吉祥物进入会场,集体向世界挥手告别。随后,一个水晶火炬台出现在场地中央,北极熊一边眨着眼,一边缓缓地吹出一口气,奥运圣火熄灭了。小熊站在那儿呆呆地不愿离开,终于在她的眼中流出了一行泪水。本届世界杯闭幕式上,扎比瓦卡是否也会激动地流出兴奋的热泪?我们将拭目以待。

在西方制裁打压、甚至呼吁抵制俄罗斯世界杯,以及恐怖主义威胁的阴影下,这次俄罗斯以举国之力在各地精心组织64场赛事,球迷凭世界杯门票可享受免签入境、机场专用绿色通道、免费乘坐公交等优惠待遇,采用球迷身份证、智能安保、视频助理裁判等高科技手段,成功举办一届“大数据世界杯”,彰显俄罗斯的软实力,也将提振其国际声望。国际足联盛赞世界杯“组织有序”,“从各方面都收到了十分积极的评价”。乌拉圭体育总局局长称,俄罗斯主办的本届世界杯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届”。波兰国家队主教练也对东道主赞赏有加:“无论从热情好客程度,还是从世界杯组织效果来看,俄罗斯都展现了最高水平。”不少球迷表示,没想到俄罗斯这么漂亮,俄罗斯人这样友善,以后还要来的。

礼节:用“面包和盐”迎接贵宾

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发展和双方交往的增多,国人对俄罗斯的兴趣明显加大。这次赴俄观看世界杯的中国球迷,据说达10万之众。当俄罗斯队刚淘汰西班牙队之后,卢日尼基体育场突然响起黄家驹的《海阔天空》,而且是中文原版,让所有中国球迷感慨万千。

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俗习惯,其中凝结着本国人民的爱好和文化。因此,了解并尊重他国的习俗礼仪,对尊重主人、结交朋友、赢得友谊都十分重要。

“面包和盐”是一种独具斯拉夫特色的迎接贵宾礼仪,是俄罗斯的特殊礼节。俄罗斯姑娘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用长方形的托盘捧着新烤制的大圆面包和用小瓷罐装的盐,微笑着向来访的贵宾迎面走来。客人用手掰下顶部或边上的一小块面包,沾一下瓷罐中的盐,放入嘴中尝一下后,微笑着对姑娘说一声谢谢。古斯拉夫人认为,空气、水、面包和盐是人类“四大生存之本”,故“面包和盐”是俄罗斯迎客的一种传统厚礼。顺便说一下,俄罗斯人在宴会桌上吃面包时,不用刀切,也不拿起整块面包咬,而是用手掰着吃。水果也不能整块地咬着吃,而要把它切成小块,拿叉子叉着吃。

俄罗斯人献花有讲究,这也是一门艺术。俄罗斯人爱献花,每逢三八节、情人节、母亲节、教师节,男士们都必须给女士们送花。每年开学时,一年级小学生第一次上学时必须带上一束鲜花献给班主任。俄罗斯人献花“喜单丧双”:逢喜事,献花的朵数成单;遇丧事,送花的朵数则成双。这是一条铁律,正好与我们的“好事成双”理念相反。俄罗斯人献花喜欢用康乃馨、玫瑰、菊花、郁金香,而且最爱康乃馨。送花的原则是少而精,而且是单种、单色,很少送一大把杂花的。一般常见的只送一束鲜花,包括一些隆重场合。

俄罗斯人见面时还喜欢相互拥抱。当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苏举行高级会晤是内外关注、牵动各方的大事,如何安排接待礼仪,也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邓小平同志指示,在接待戈尔巴乔夫来访的礼仪安排上,要适度,见面时只握手,不拥抱。他还特意叮嘱说,此点在同苏方谈具体礼宾安排时向他们打个招呼。大家知道,苏联人见面时有拥抱的习俗。久未谋面的朋友、亲人从远方来,或者迎接贵宾时,一般都相互热烈拥抱,还要左右左亲面颊三下。小平同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去过苏联,可能他也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所以提出了“拥抱”这个问题。当然,这里说的见面不拥抱,不只是外交礼仪问题,更主要的是考虑到当时的国际背景,明确中苏两国关系的性质,界定未来相互关系的方向。

嗜好:爱喝酒且是“海量”

俄罗斯人爱喝酒,而且是“海量”。公元十世纪,基辅罗斯的弗拉基米尔大公说:“喝酒是罗斯人的天生嗜好,没有这种乐趣,就无法生存。”伏特加意为“生命之水”,是俄罗斯民族的血液。俄罗斯是伏特加的故乡,发明了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被称为“伏特加之父”。他不仅贡献了伏特加的标准配方,甚至连伏特加的名字也是他起的。经过反复科学实验,他发现最理想的酒精度数是40度,这对人体最为适宜。1895年,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将全俄伏特加的度数统一为40度。至今,无论是东欧,还是美国出产的伏特加,均为标准的40度。据记载,卫国战争期间,为提高战斗力,斯大林批准每天给前线野战部队每人派发伏特加100克,后又把打胜仗的定量增为200克。有历史学家称,他们是“靠伏特加和喀秋莎打赢了战争”。现在,俄罗斯人均饮酒量也居全球第一。政府颁布过禁酒令,但“几度禁酒几度醉”。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不仅使他们嗜酒成性,也磨练了其特有的耐性。

俄罗斯人喜欢吃黑面包,认为这是比白面包更有营养的“离不开的食物”,不常吃还容易生病。而在我国,有人却误认为俄罗斯人穷得只好靠吃黑面包生活。黑面包历史悠久,早在9世纪就已经在古罗斯普及开来,并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主食。黑面包是由特殊的原料和方法烤制而成,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其主要原料是荞麦、燕麦和小麦,富含维生素B和E。在种类众多的黑面包中,“鲍罗金诺”堪称极品。据说,1812年俄罗斯人抗击拿破仑入侵期间,年轻的俄罗斯将军亚·图奇科夫在莫斯科郊区鲍罗金诺英勇牺牲,他的妻子悲痛不已,便进入莫斯科市郊的一个女修道院,以烤面包纪念亡夫。在那里,她见许多受伤的战士吃饭没有胃口,于是就把一些开胃健脾的香草籽放进面粉揉好,用酵母发酵三天三夜,然后进行烧烤。结果烤出的面包颜色黑黄、奇香扑鼻,既能引起饱腹感,又富有营养,还易于消化。从此,“鲍罗金诺”黑面包名扬四海。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曾将一箱“鲍罗金诺”黑面包作为国礼送给我国领导人。

俄罗斯套娃是独具俄罗斯民族风情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材料以椴木为主,一般由多个同样图案的空心木娃一个套一个组成,最多可达10多个。最普遍的图案是一个穿民族服装的农妇,叫“玛特罗什卡”,这也成为套娃的统称。由于世代工匠的精雕细刻,以及俄罗斯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套娃受到各国小朋友和越来越多外国游客的青睐。它是一份精美的寄于亲情、爱情,表达思念的异域风情礼品,寓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永不分离。

俄罗斯是一个独特的民族,有别于世界上任何国家。俄罗斯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Умом Россию не понять”,意思是凭理智难以理解俄罗斯。俄国是一个“巨无霸”,面积1700多万平方公里,横跨欧亚两洲,东西长约1万公里,共分9个时区,西端加里宁格勒人刚上班,东端堪察加半岛的居民早已下班回家。这次举办世界杯的11个城市,都在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部分,跨越3个时区,东西间最长距离为3000公里,每个城市间平均距离为600公里,也够球迷来回折腾的。阿根廷球迷就因搞混两个城市而差点错过比赛,当普京总统得知时便伸出援手并赠送门票,使得他们依然看上了本国球队的比赛。

文化:别具一格,被形容为“诗与剑”

俄罗斯文化别具一格,被称为是“诗与剑”的文化。俄罗斯立国较晚,9世纪才建立起早期的国家——基辅罗斯。从古罗斯发展到现代俄罗斯的千年历史中,俄罗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如果说18世纪是俄罗斯帝国扩张疆土的鼎盛期,那么19世纪是俄罗斯文化的空前繁荣期。俄国文坛上,先后有古典主义、感伤主义、启蒙主义几种流派,从19世纪20年代起浪漫主义占了主导地位,而反对农奴制的斗争促进了向批判现实主义的转变,19世纪后半期则是具有民族独特风格的俄罗斯文学高峰期。19世纪涌现了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大批文学泰斗。高尔基曾这样评论道:“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两个最伟大的天才,他们以自己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使整个欧洲惊奇地注视着俄罗斯……”

《战争与和平》写于1863年至1869年。在这部小说里,托尔斯泰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主线,围绕四个贵族家族在“战争”与“和平”中的生活变迁,四个家族成员之间的恋爱和婚姻关系,描写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构成一幅卫国战争前后俄国广阔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托翁摒弃了史学家们把战争胜利归功于帝王将相的观点,提出人民战争的思想,歌颂了俄国人民打败拿破仑的伟大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作者不仅听父辈讲述过卫国战争的故事,而且于1851年从军服役,亲历了克里米亚战争,当过炮兵连长。书中的一些人物原型,就是托翁的家人和朋友。

《安娜·卡列尼娜》构思于1870年,完成于1877年。小说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在俄国的迅速发展为大背景,通过两条平行而又彼此交织的线索,反映了俄国贵族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动摇,并揭露了整个社会的贪婪、欺诈和伪善。年轻漂亮的贵妇人安娜,为追求与青年军官沃伦斯基的真挚爱情,抛弃了家庭、名誉和地位,终因被情人冷落而卧轨自杀,向残酷的社会做出了最后的抗争。另外一条主线则带着作者自身的影子,大贵族庄园主列文热衷于思考社会和道德问题,乐于和农民打交道,试图建立一种合理的经济形式以协调地主与农民的利益,但以失败告终。

托尔斯泰出生在一个贵族世家,但不愿过不劳而获的生活。他说:“人活着,不是为了要求别人为自己工作,而是为了要服务他人。”他常与农民一起在庄园里种树、锄草,还自己做鞋。托翁的墓地坐落在离莫斯科190公里的图拉故居。名声显赫的大文豪的坟冢,只是一个普普通通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未设墓碑,没有任何装饰,也无人守护,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平凡。1895年3月,托翁写下这样的遗嘱:要像埋葬叫花子那样,用最便宜的棺材,为我做一个最便宜的坟墓,不要放鲜花和花圈。根据托翁本人的意愿,这块简朴得不能再简朴的土墓,成了一生都在痛苦思考、探索真理的伟大作家的长眠之地。这位语言、思想和精神的泰斗,用自己伟大的人生铸成了不朽的丰碑。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参观托翁的墓地后感叹道,这是“世间最美、给人印象最深、最感人的坟墓。”

令人感兴趣的是,托翁还有一段不解的中国情结。在去世前半年,托翁说,“假如我还年轻,我一定要到中国去。”在世界各国的大作家中,恐怕很难找到像托翁那样关切中国人民的命运、喜爱中国古代哲学并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人了。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托翁愤怒揭露和谴责了英法联军屠杀中国人民的罪恶行径。1900年,他又发表了题为《不准杀害》的政论文章,对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烧杀抢掠提出了严正抗议。19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托翁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认真研读了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人的著作,对孔子学说中的“修身”思想和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理想王国赞赏至极。这种影响在托翁的“道德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中都有反映。迄今保留的托翁书架上,还完好保存着孔子和老子等中国先哲作品的俄文版译著。托翁名字在19世纪末传到我国,随后他的作品相继被译成中文。托翁的思想和创作,对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诸如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名作家都曾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托翁的洗礼。可以说,俄罗斯近现代文学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苏联歌曲是俄罗斯文化的不朽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那些歌词优美、曲调流畅的老歌,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品位。时光流逝,但这些曾伴随我们青春岁月的俄罗斯歌曲,没有被人们忘记,更没有被时代摒弃。这种独一无二的文化及社会现象耐人寻味……

有人说,这个盛夏,不管你懂不懂球、看不看球,最让全球热血沸腾的莫过于俄罗斯世界杯。我不是球迷,但也爱看世界杯,更爱享受世界杯文化。“球是圆的,一切皆有可能。”这句球场术语,多么富有哲理啊!这也正是世界杯文化的魅力所在。

(作者曾任中国驻俄使馆公使)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