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朝阳社区开办“老年补习班”:专家讲照护知识 老人冒雨都不缺席

2018-07-30 13:58 编辑:TF2018 来源:北京晚报

上周一的一场雨,让不少老年人打消了走出家门的念头。而在朝阳区甜水园社区的“居家失能老人家庭照护培训班”上,仍然有三十多位老人冒雨前来听课。培训班负责人介绍,如果不下雨,来听课的老人能达到七八十人,社区活动室的椅子都不一定够用。在北京的各个社区,面向失能老人家属、家政服务员等人群的家庭照护培训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些旨在增强家庭照护能力的培训班上,老人是听课的主力。

“未雨绸缪”的社区老人

“下午我还来。”63岁的社区居民赵阿姨第一次来培训班,就决定继续听下去了。当天上午,来自三〇一医院的专家霍春暖带来了一堂“高血压病健康知识”课,让赵阿姨觉得这场雨没白淋。

“老师讲得好,不是那么‘高大上’,又都能结合老人的需要。”赵阿姨说,她自己并没有高血压,但仍然觉得有用。这堂课上,老师一共讲了四个问题,从为什么会得高血压,到高血压的预防、用药,全都是“干货”。她介绍,大家并不担心会听不懂,因为老师每讲一部分,就会问一句,还设置了互动的提问环节。而且老师还颇为用心地为大家准备了小礼物——一个精致的零钱包。

赵阿姨刚从单位退休三年,身体各方面都很健康,但她也开始关注各种健康知识了。“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照顾我们是有心没力。我们的父母还有第二个选择,但我们没有。”赵阿姨说,她积极地学习各种健康知识,就是让自己老得慢一点,不给子女找麻烦。

她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来迟早会面临养老方式的选择。她来听课,也是为了有所准备,心里好有些底。“我们小区里年龄偏大的老人比较多,家政服务员又良莠不齐,好的特别少,所以请人来照顾自己的老人特别少。”她认为,这种培训会提升老人在社区养老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培训班课程都是医院专家来讲课,居民信得过。赵阿姨说,她平时获取养生知识都是看手机或者看电视,直接面对面地听专家讲课还是头一回。她表示,家庭照护培训给社区居民普及了知识,而且就在社区里举办,大家溜达着过来很方便。

赵阿姨坦言,她来听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预防以后上当受骗。

“用心良苦”的授课老师

在培训班上,霍春暖首先讲了一个“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扁鹊兄弟三人都是医生,扁鹊最有名。但扁鹊却说,大哥二哥的医术都比他好,因为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二哥治病是在病情初起之时,而大家找到他的时候,病情已经很严重了。”紧接着,霍春暖引出了自己的观点:预防很重要。而做好预防,首先是要做一个“优秀的病人”,管理好自己的健康状态。

对于有着近四十年工作经验的霍春暖来说,给社区居民做培训也是一种尝试。她告诉记者,她的工作职责虽然是治疗,但她更愿意做预防这方面的工作。她很想知道,社区居民到底对专业的照护知识了解多少。

很快,她得出了这个社区的老人在慢病管理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的结论。她说,前来听课的37位社区居民,大多数都是“40后”、“50后”,有医学教育背景的一个人也没有,而且存在许多健康误区。她不无遗憾地表示,如果有人具备医学背景,就可以作为她的助手,一起完成家庭照护培训。

老人们都没有医学背景,教学语言就必须尽可能地通俗易懂。她把心脏比作水泵,把血管比作水管,活跃了培训班的气氛。“照本宣科肯定不会有效果,像这种情况,就只能靠这种方式吸引他们。”霍春暖说,她讲的其实都是最基础的护理知识,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她会在总结的时候再把知识点巩固一遍。她还设计了提问环节,还特地买来了一堆小奖品发给老人。

组织这次培训的北京市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负责人介绍,这种进社区的培训,与他们以往进行的技能培训很不一样。一般的技能培训是面向养老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而这种进社区的培训,则是面向老人及其家属、家政服务员、社工、义工等,是一种“科普式”的培训。

在课程的设置上,组织者也是煞费苦心。该负责人介绍,每期培训班是三天,上下午各两小时。“时间一长,老人坐不住。有的老人还爱犯困,所以我们会强调互动,把一些重点内容放在老人不怎么困的时候讲。”

“授人以渔”的社区培训

根据北京市民政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已达358.2万,占总人口比重的16.5%,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16.72%,失能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4.78%。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副教授谈玲芳指出,家庭成员在承担照护责任方面存在着很大不足。但尴尬的是,在失能半失能领域,家庭成员仍然是提供照护服务的主力军。

基于这一现状,面向社区进行培训,显然是提升家庭照护技能水平的一个较为直接的办法。除了朝阳区之外,在东城区、海淀区、大兴区等地,也都开展了类似的培训。这些培训都是由政府买单,对社区居民而言是免费的。比如今年东城区的居家失能老人照护培训,就是计划通过对至少3000名家庭照护者进行不低于20课时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家庭照护知识与技能,以提升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降低家庭照护者的照护压力。

“大部分老人或者绝大部分的老人会在家里养老,或者在社区来养老,这是一个比较清楚的趋势。而随着老龄化的继续发展,未来护理人员的短缺是必然的。”乐成集团养老事业部副总经理张龙认为,解决这一难题,自助式或者互助式的照护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要想达到这种效果,需要提升整个社区的为老服务能力,而这种提升,则必须要通过持续的社区培训来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培训要比培养养老机构的护理员意义更大。

张龙说,相比普通的职业技能培训,社区培训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我们的出发点首先是要让他们了解相关知识,第二是要让他们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

除了照护方面的技能,社区培训还会介绍一些关于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常见病的相关知识。但在张龙看来,社区培训除了技能,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理念,告诉大家如果自己照顾老人确实有难度,还可以求助许多社会化的服务。他曾经遇到过一个典型案例,一位插了尿管的老人因为家属不会照顾,每次更换尿管时,只好拨打120求助,等换完药再回来。“这其实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首先更换尿管并不难,另外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可以提供上门的服务。”

照护理念的问题,不但让照护者身心疲惫,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老人的生活质量。最简单的例子,是许多家庭都会纠结该不该为老人购买医疗床。“多数家庭都不会买。因为一张医疗床很贵,而且家属并不知道老人到底能用多长时间。但他们并不了解的是,医疗床是可以租的,闲置的医疗床甚至还可以回购。”

张龙认为,面向社区的照护培训,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教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这种培训不能是一时的,而是要通过某种机制,使它长期持续地进行下去。”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王琪鹏

编辑:TF201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