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日讯,11月1日,又到冬贮大白菜上市的日子了。老规矩,咱还是一起到北新桥同日升老粮店去瞅瞅大白菜吧。

11月1日,这是个在计划经济时代,伴随了市民无数个冬天的重要日子。
10月31日晚上11点,运输大白菜的卡车踏着一路火光,开到了老粮店门口——京城街头随处可见烧纸祭奠亲人的火焰。

东单三条,同日升老粮店所在地。
各位还记得不,去年咱这儿写的文章叫《西方闹鬼东方闹大白菜》,说的是这10月31日大白菜进货的同时,一帮老外在旁边酒吧闹腾。今年更巧,这西方万圣节,和咱东方的农历十月一“送寒衣”的日子又赶到了一块儿。

卸车。

几个人传递着码放大白菜。
车停好,一车五个人开始卸车。开车的还是去年的老板,张志强兄弟也来了。一年没见,感觉92年生的河南小伙张志强显得成熟了一点儿。
一问才知道,一个月前他结婚了。媳妇是个承德的姑娘,已经怀孕啦。

张志强兄弟。
于是张志强想回老家了。他父母当年从河南老家来到北京,在新发地做了几年生意,张志强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他13岁那年,见爹妈回了老家,不久父亲又去了南方打工。若是生下孩子,也缺人照顾。张志强已经下决心,再干一段时间,就回老家陪老婆孩子和母亲。

卸车。

码放——

不一会儿,大白菜码成小山。
18000斤大白菜,大概是2000多棵。两个小时终于卸完,路边摞起一人多高的白菜山。走之前,送菜的人们一起扫干净掉落的菜帮。

人家送菜顺便帮忙扫地。周到。
插张图啊——

拍着拍着口渴了,去旁边小店买水。老店主正在柜台上盘咪咪呢。还是胡同生活好啊!

早上7点,距离大白菜正式开卖还有一个小时,68岁的庞老先生已经来到了粮店门口。“这叫106菜,我以前种过。”庞老爷子是河北三河人,不过早已定居在国子监街。“这种大白菜,回去风干几天,用报纸包好了能放得住。”
至于吃法,呵呵,在爱吃、惯吃大白菜的老人们眼里,“剁馅儿、炒菜、水煮,哎呀,怎么吃都好吃。”
8点很快就到了,老粮店准时开门。然而今年主持卖大白菜工作的,是两个年轻小伙子王玥、周振中。菜摊前边七八个老街坊排队,秤好一份一两百斤,王德强、张大叔,还有一个没来得及问姓名的大叔,三个人用小三轮、电动自行车帮居民们送菜。

王德强大叔校秤。

还是去年那台老秤。

张大叔和周振忠一起装车。
我在一旁看着他俩被老街坊们调戏,乐疯了。他俩大概以前没卖过大白菜,等候送菜车的功夫,排队那几个老街坊有着急的,“先给我们秤出来,搬到旁边一份份摞好了,等三轮车回来就装车,节省时间。”

“100斤以上,可以免费送货到家。”
俩小伙子皱眉头。按照老街坊的说法做,那这白菜搬来搬去折腾好几次;不听老街坊的话,那不礼貌,而且人家说的听上去也有道理嘛。想了半天,刚开始说不折腾,后来耐不住老街坊们絮叨,只能先一份份秤。

100斤大白菜是电动自行车待遇。
这还没秤完几百斤,三轮车回来了。“没法装车你瞎折腾什么,一会儿还得重新搬一遍。别听他们的,听我的。”王德强大叔也跟着数落。
俩人就在这样的为难中度过了卖大白菜的半天时间。他俩自己让老街坊支使得自己都乐。

你说说,到底是等车回来,还是先搬到一边去?
我乐呵呵地看着老街坊们和售货员们逗闷子,突然想起了去年卖大白菜的两位大婶王秀丽、赵玉华,那家伙,这俩位大婶面对老街坊们的调戏,谈笑风生,比俩小伙子高明得不知道哪去了。她俩今年怎么都没在?

这张图去年拍摄的。王秀丽、赵玉华两位大婶。
一打听得知,她俩都因为身体不好休息了。两位大婶,我这儿还惦记着您俩呢啊。康复之后争取继续投入到无尽的为人民服务中来啊。
王瑞梅大婶则和去年一样,还是守着她的大葱摊。卖着卖着卖完了,赶紧联系进货。趁着休息她拿起扫帚,帮忙扫扫白菜帮。不愧是老职工,就是有眼力见儿。

王瑞梅大婶卖葱。

卖完大葱,帮忙来扫地。
这边忙活着,那边老街坊又发难了,“怎么不把白菜价钱写个牌子立在一边儿啊?来排队还得开口问,多麻烦。”
小伙子又是一脸无奈,“写了牌子也没用。来买白菜的人一定都会问你价钱的,他看见了价钱也要问。”
您还别说,去年就确实如此。老街坊们听到售货员报个价钱,那感觉不一样。

大叔送完自行车的100斤,回来装三轮车。
顺便说,今年大白菜4毛,比去年上涨5分钱。
我这儿拍照,68岁的董志兰大婶看我一眼,“又来啦?”
呵呵去年我就跟着董大婶和送菜的张师傅,去过大婶家门口。大婶说话不算数,她去年说了今年要第一个来排队,结果嘛,排在第四个了。

红帽子的就是董大婶。
不一会儿她的菜装车,我们又一起溜达到了柏林胡同大婶家门口。天气冷了,大婶家门口的花池子已经空了,正好用来码放大白菜。

花池子,冬天用来码放大白菜。

大婶家是个普通的平房院。
卸完车,大婶看着还没码满白菜的地方,“过两天再买200斤去。备足了,刮大风下大雪咱就不用出门买菜啦。”

踏实啦。
临走时候,热情的董大婶揣给我和同事三个苹果。您瞧这事儿闹的,咱黑白不沾啊,出去采访从不收红包贿赂。
不过大婶给的这种贿赂,有多少咱接多少!
最后还得说说老经理王和平。这老炮儿在一旁调戏顾客,一上午乐哈哈地就过去了。

王和平经理大叔。
他今年的计划,大白菜卖12天至13天,总销量预计在20万斤上下。去年一共卖了25万斤左右,今年小有下降。“哎,虽然坚持着,但确实一年比一年少。”

装满一车——

最上面还得宕上两捆大葱。
之前咱们老说国营,其实很多副食店、商店都在90年代改制,严格来说不是国营,而是股份制。细聊我才知道,同日升老粮店现在真的是“国营”。
没有房租压力,有老街坊们捧场,这一年到头,小店销售额800多万,上缴利润100多万,“这就是人缘儿。”

张大叔装满一车,又出发了。
今年是我第三年——或许是第四年,记不清了——来这儿拍摄卖大白菜的场面了。
来之前我很担心,我不知道我还能写出什么和之前不一样的东西。王和平经理跟我聊过的早年间在国营菜市场卖大白菜的故事,我写过了;连北京晚报历年报道过的大白菜有关新闻,去年都整理过了。

胡同里,饺子馆已经泡好了腊八蒜。吃上了大白菜,元旦过年放假休息的日子还远吗?
然而到这儿跟着起哄这一上午,我发现只要在这儿写写老街坊们的言谈举止聊天内容,就已经很有意思了。
生活怎么会枯竭呢?老街坊们以前聊工作,后来聊孩子,再后来聊看病。但愿别有聊拆迁那一天。

愿我们都能平凡而快乐。
就像这大白菜,你我都吃了几十年,都吃腻了,可是冬天还是离不开它。拌个菜心,涮个菜帮,都是甜的。
谢谢观看。(猫哥猫妹)
原标题:一车大白菜 调戏着一群北京人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猫儿胡同”,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来源:微信公众号 猫儿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