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立冬并非一顿饭的事 “四立”在古代可是被看作重要节日

2016-11-04 11:21 编辑:TF008 来源:网络

马上要立冬了。从立春到立夏再到立秋,最后终于到了立冬,虽都是四季的初始节日,但这么一轮下来,不可逆转地代表着一年又要结束了。一年即将终止,我突然很想说说这个“立”。其实时节在过渡中是并没有界限的,从春到秋,人们常会有种忽然就冷了忽然就热了的感觉。但古人觉得这变化不是顺其自然的,表象下一定有个什么规律在驱使着这种更替,于是人为地为它添上一个标志。

作者 晏藜


%e5%86%ac%e5%a4%a9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四时自有四时的气,春气走了夏气接上,秋气尽了冬气又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样解释这个标志:“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所谓“往者过,来者续”,说的是四时自有四时的气,春气走了夏气接上,秋气尽了冬气又生。而接邻的二气交界之际,就是“立”。一“立”,这四季的画风就变了。

这种说法当然没有科学根据,可是看起来却十分有说服力。于是古人就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日子明确地标出来,并称为“四立”,并认为“四立”是“(万物)生长收藏之始”,将它们看作成为古代很重要的节日。《后汉书》中记载:“天子以四立……之节,迎五帝于郊,所以导致神气,祈福丰年。”可见在汉代甚至更早的时候,每当四立之日,皇帝就会率人举行盛大的迎春(夏秋冬)仪式了。官方都这么重视,民间当然也会有相应的仪式跟上,于是立春日里人们会“送春牛”“立春幡”“剪春胜”,而到立冬,人们还会用各种香草和菊花、金银花等香花煎汤沐浴,称之为“扫疥”。

绝不像现在“啊这么快立冬了”之类轻描淡写的感叹就能带过去,“四立”绝对是备受古人重视的一件事,不重视也不会用“立”这么一个字为它们标识了。

“立”字是属于很早就被创造出来、颇有渊源的象形字,甲骨文的“立”像极了一个人正面站在地上,许慎《说文解字》中谈及这个字:“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和甲骨的形态很相似。《释名》中作了个比喻,于是显得有趣一些,“立,林也,如树木森然,各驻其所也”,就是像树木一样笔直的站立。后来沿着这个意思拓展开,就不仅是指形体的站立了,而是引申到作为生命的个体在天地之中的存在。于是,“立”就常被用来当作一个人要开始承担社会责任的象征。比如一到三十岁就是“而立之年”,意味着一个人正式告别了人生的“春天”,你“立夏”了。于是就要成家要立业,要构架出自己的小世界。又比如“君子以立不易方”,是说君子要有立场,要坚定,这是要求你如何去行事去做人。

还有宋代大儒张载那大名鼎鼎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话里的见识深广,志向也宏大。所谓的为天地“立心”,是因为天地虽然生化万物,但天地本无心,需要通过像张载这样的有心人去提炼去代言,天地的心才能显现出来。而“立命”一言则来源于先秦,儒家的孟子和墨家的墨子都曾探讨过这个问题。孟子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他认为人的寿命福祸都是天命来决定的,所以人要修身养性、勤奋学习,去听从天命,也就是儒家所主张的“安身立命”。比起儒家这听之任之的态度,墨子就要主动得多,“覆天下之义者,是立命者也,百姓之谇也”。

墨子觉得主张“人有天命”就是无稽之谈,是百姓不愿接受的,是滑天下之大稽,是颠覆道义的。这种消极的观念,会让上位者不好好治国,平民百姓不好好劳作,久而久之,国家会混乱,百姓生活不能自足。张载明显是赞成墨子积极的看法,“为生民立命”,就是引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地去选择、去引导自己的命运。这和现代社会倡导的观点很相似了,也是“立”的意义。

绕了一大圈还是要收回来,还有三天就要立冬了。一立冬,这一年就没剩下几天了,要努力生活。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