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利玛窦墓:400年前,他把孔子介绍到欧洲

2018-03-30 10:20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在北京这座传统建筑林立的六朝古都,还坐落着大大小小数十处西方的教堂。其中,最知名的有4座:宣武门的“南堂”,西什库的“北堂”,王府井的“东堂”和西直门的“西堂”,精美的西式建筑已成为人们感受西方文化的最佳载体。因此,无论是不是基督徒,人们都愿意来这里参观、拍照,感受着教堂的壮观与精美。但是,对于将教堂引入中国的“奠基人”——利玛窦,很多人却知之甚少。譬如我,之前对利玛窦的了解,也仅限于对这个名字的“知道”。临近清明,我走近利玛窦墓,瞻仰这位400多年前来中国传播文化,并长眠于此的外国人,这才有机会了解其人,并感受到这个“西方僧侣”的虔诚、坚毅与智慧。

利玛窦墓座落在官园桥西的北京行政学院内。我是从北门进入的,绕过布满爬山虎藤的主楼,会看到一片视野开阔的中心花园。正值阳光明媚,草地返青的春季,园林工人在给花园里的树木、花草浇着水,很多喜鹊自由自在地树枝和草地间穿梭,一派自然与祥和的景象。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这里的喜鹊不怎么怕人,有时就在自己的肩旁低翔,在自己的眼前觅食,只有太靠近它或车辆经过时,才会一跃而起。

利玛窦墓在这个花园的东南角,墓地坐北朝南,四周被几株翠柏和透花砖墙环绕成一个小陵园,南边有石牌坊大门一座。穿过大门,两侧是修剪得很整齐,略带香味的绿植,引领着人们来到利玛窦墓碑前。因为砖墙围绕,大门紧锁,没有提前电话联系,不能进入陵园,好在砖墙不高,大门是铁艺的,且都镂空,对里面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利玛窦墓由一座汉白玉石碑和丘状坟墓组成,石碑高2.7米、宽0.94米,四周雕有一圈玫瑰花和橄榄枝,上面盘着一条巨龙。碑身正中刻有“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八个汉字,还有一些外文,可谓是中西合璧。石碑后面是灰身黑顶圆拱式的长方形砖砌坟墓,墓高1.5米、长2.4米、宽1.3米。利玛窦墓碑两侧还有2座略小的墓碑,东侧为南怀仁墓,西侧为汤若望墓。

再往东是一个有几十座墓碑组成的墓地群,南边门口处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的石碑。

望着这座石碑,我思索着:400多年前,一个蓝眼睛、大鼻子的外国人历尽艰辛来到中国,能生存下来,尚属不易,还能有一番作为,让当时的皇帝赐赏墓地,永留京城,需要何等的智慧和才华呀。

根据史料记载,利玛窦1552年出生在意大利,19 岁在罗马加入耶酥教会,1582年8月到了澳门,开始了在中国30年左右的传教生涯。早先,中国人一直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基督教在中国怎么可能有立足之地?利玛窦最初也像所有外国人一样,被视为蛮夷,备受歧视。在非常困苦的环境中,利玛窦凭着对基督教的虔诚,“向死而生”的坚毅、勇敢和智慧,总结了前人传教失败的经验,先“入乡随俗”,改用中国名,穿中国衣,吃中国饭,诚心诚意学习中国文化。他是第一个直接掌握中国文字的西方学者,并把中国的孔子和四书介绍到欧洲。同时,他在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的同时,并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鉴于他的成就,1610年去世时,获得万历皇帝的恩准和赏赐,葬于当时的二里沟,即现在的官园桥西。

400多年过去了,小小的陵园成了它安息的天堂,这里承载着他的贡献,也传承着他的精神。

GO提示:

由于位于北京行政学院内,这里平时正常办公,因此进大门时需要身份证登记,且尽量不要进入办公楼内,也不要在院内大声喧哗。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海霞 文并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