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科技

杜美红团队创新免疫磁珠技术 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2018-03-30 16:54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3月30日讯,一瓶黄色的溶液,在磁铁的作用下,溶液中的微小颗粒定向移动逐渐聚集,而这些微小颗粒就像鱼钩一样,将含在溶液中的目标物体细菌紧紧地“钩住”。这并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的杜美红博士和她的团队潜心研究的免疫磁珠捕获分离技术。

杜美红博士(右)和她的团队。

从2008年起,杜美红和她的团队不断改进致病菌检测技术。如今,她们将免疫磁分离技术与快速检测技术结合,不仅提高了快检结果的准确性,还进一步缩短了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时间。与国标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将检测时间缩短了2到3天,为食品安全有效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3天,虽然不长,却每时每刻都事关食品安全。10年与3天,悬殊数字的背后印证的是这支科研团队的努力。

让小磁铁捕获致病菌

2008年,杜博士来到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开始钻研免疫磁珠捕获分离技术。其实,早在1979年,挪威的一名科学家就研发了一种磁性材料,并成功用于靶细胞的分离。随后,这种免疫磁分离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医学、食品、环境等领域。虽然经过了多年发展,免疫磁分离技术也有了一定的突破,但在微生物检测领域中,尤其是在食物检测的实际应用中,还是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这是因为致病菌在加工的食物中含量少,而且,它们并不会老老实实地等着让检测人员发现。别看含量少,可是这些致病菌却很危险,如果被吃到肚子里,轻一点儿的会闹肚子,重一些的则有可能引发生命危险。”所以,针对食品样品的复杂性,如何能将这些“狡猾”的致病菌找到,是杜美红和团队一直在攻克的难题。

拿起手中一小瓶黄色的溶液,杜博士告诉记者,这种不起眼的溶液里就含有免疫磁珠。为了能让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溶液里,小磁珠外层包裹了高分子材料,这层材料也是整个团队这十年来努力的一大成果。科研团队还为小小的“磁颗粒”表面分布上了一种名为“抗体”的物质,每种“抗体”对应不同的致病菌。抗体就像是一把钥匙,当这些小磁颗粒加入待检样品中,就可以“一眼识破”溶液中的致病菌,并迅速将其“捕获”,最终,依靠磁力的作用将它们分离。

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

在攻克免疫磁珠技术的难题中,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像是一道关卡,杜博士和团队成员进行了大量严谨的实验。从适宜的培养条件、操作方法以及实验环节中的各个参数,大家进行反复的实验和论证。

就拿细菌培养过程来说,这个环节工作比较复杂。为了能精准地掌握细菌菌群增殖的数量,杜美红和同事们在对培养时间上,进行了大量的尝试。“致病菌的种类非常多,食品中常见的有沙门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等,非常庞杂,有可能被这些致病菌污染的食品也是多种多样。”

杜美红说,细菌种类不同,培养的时间也不同,混杂在食物中,如何提取很复杂,因此,她们的工作量非常大。有时候吃着饭,大家都得惦记着培养箱里正在进行培养着的细菌,到底增殖了多少,能否被检测出来。“一旦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实验就得从头来做。”因此,每次实验,大家都非常小心。

如今,免疫磁分离技术与快速检测技术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快检结果的准确性,还将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时间缩短了2到3天,为食品安全有效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环宇 文并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