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朝阳安贞街道建立社区“聊天室” 专陪老人聊家长里短儿

2018-04-09 11:38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4月9日讯,她是一个称职的聊天对象。找老伴儿、找保姆、房产纠纷、婆媳矛盾、子女不孝顺……居民有想不通的心事,第一个要找的就是她。她叫赵淑云。对于家住朝阳安贞街道安贞里三区的居民来说,74岁的赵淑云和她牵头建立的“情暖夕阳”聊天室几乎家喻户晓,在9年时间里,这个温馨的“聊天室”共服务超过5000余人次,尽情的倾诉、耐心的倾听,让这里成为社区老人们难得的心灵归宿与休憩港湾。

“听老人想说的话,想老人关心的问题,办老人需要的事,做老人贴心的人。”只要社区居民有需求,赵淑云几乎不分时间地点“随叫随到随时聊”。可谁又想得到,赵淑云自己还是一位21年前身患乳腺癌且经历了两次大手术的人。如今,聊天室已经成了反映民意“传声筒”,好几位经常接受赵淑云心理疏导的“陪聊”对象也作为志愿者加入到了聊天室,与赵淑云一起,尽自己所能当好社区老人的知心人。

成立聊天室缓解老人心理危机

提起建立“聊天室”的初衷和缘起,安贞街道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安贞里社区一大特点就是老年人多,1000多户居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000多人,占了三分之一,老龄化比较严重。看到不少老人晚年生活孤单,安贞里三区党支部书记赵淑云向街道申请成立个聊天室缓解老年人心理危机,“老年人嘛,遇到些家长里短烦心事,互相聊聊天说说话,有个倾诉对象,心里头就舒服多了”。于是在2009年7月,“情暖夕阳”聊天室成立了,开展起了老年人“陪聊”服务。

解决家庭矛盾、化解邻里纠纷甚至找老伴儿、寻保姆、处理房产纠纷都在聊天范围里,社区老人与赵淑云几乎没有不聊的话题、没有不说的事,都把她当作知心人、贴心人。家长里短虽然琐碎,但在赵淑云看来这对于老人们都是大事,“婆媳矛盾、子女不孝顺、帮着劝个架啊……别说,大家还真是什么都聊,没把我当外人儿。”

如今,社区老人的家里几乎都有赵淑云的联系电话,有的老人为与她联系方便甚至直接把电话号码写在墙上。由于很多老人行动不方便,聊天室也逐渐由一个固定场所变成了“移动”陪聊。“我们这个聊天室现在不分时间、地点,只要我有空,需要我的都尽可能照顾到。大家都是老年人,有个人听听他们倒苦水,他们能宽心些不是”,今年74岁的赵淑云总是一脸笑容,眼睛弯弯的带着暖意,看着就是个能说贴心话的人。如果不事先有了解,甚至看不出忙前忙后“陪聊”的她已经患癌20多年,“能让大家快乐我就快乐,大家都开开心心的,没有了烦心事,我的病自然就好了。”赵淑云的乐观开朗时时感染着社区里的居民。

凌晨接“热线”拦下吞药老人

建立聊天室以来,赵淑云的电话成了不少社区居民的“热线”,不论早晚,有求必应,甚至半夜也不例外。有天夜里两点多,早就睡下的赵淑云突然接到同楼邻居的电话。电话另一端的小女孩声音带着哭腔,慌张又无助,“赵奶奶您赶紧过来帮帮忙,我奶奶要自杀!”赵淑云赶紧放下手里的电话赶到了老人家里,“到的时候,小女孩的奶奶一边下楼一边往嘴里吞东西。我一看,是杀虫药。”情况紧急,赵淑云来不及多想,赶紧上前,伸手从老人嘴里把已经塞进去的药往外扒拉,“还好,没咽下去”,赵淑云扶着老人上了楼,帮着漱口清洗干净,才算稍微松了口气。

“其实她当时就是和家里小辈儿闹了点儿别扭,一时没想开就打算瞒着家里人吃杀虫药。要不是被她孙女发现了,这后果真不敢想。”至今赵淑云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仍有些后怕。原来,老人在家里墙上记下了赵淑云的电话,9岁的小孙女发现情况后,看到墙上的电话在紧急中拨了过去。

赵淑云担心老人情绪再有起伏,就一直温言细语地宽慰老人:“70多岁的人了,活到这把年纪多不容易,咱得好好珍惜自个儿啊,家里人也是惦记你的,有时候可能只是说话的方式不太妥当,你看咱这小孙女多担心你啊。咱尽量把话说明白了也能少些误解,您要是想找人唠上几句,也可以来找我,别再和自己过不去啦……”一句句地劝说下,老人的情绪总算平缓不少。事后,赵淑云又带着自己做的菜团子再次上门看望,陪着聊聊天、舒舒心,“有时候只是陪伴,让老人发发牢骚,也多少能让他们排解些心里的不痛快,活得开心些。”

常年“陪聊”对象成志愿者

现在,聊天室里除了赵淑云,还有不少社区里的老人自愿加入进来成为志愿者,72岁的李阿姨和刘阿姨就是。值得一提的是,她俩还是赵淑云长期以来“陪聊”的对象。

“我们就跟亲姐妹一样,有什么心里话我都会跟淑云姐随时沟通”,李阿姨告诉记者,自己以前有时候会和孩子们闹些小别扭,经常心里绕不过这个坎儿,脑子里老想着这事儿,夜里也常常睡不踏实。往往这时候,赵淑云就会拿自己作例子劝解她,“像我这身体状况如果总生气那岂不坏了,咱和年轻人能有多大仇啊,都是自己孩子,互相多体谅着些就都好办了。”而且赵淑云不仅仅是简单地就事论事宽慰,还会在“陪聊”过程中给李阿姨讲些有意思的见闻。“在淑云姐地帮助下,我变得越来越开朗,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再也不会为一点儿小事儿钻牛角尖了”,记者见到李阿姨时,她眉眼舒展透着平和劲儿,脸上也乐呵呵的,“所以我才想加入聊天室成为一名志愿者,也想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那些有需要的老人。”

另一位志愿者刘阿姨是位独居老人,赵淑云时常会去她家里帮忙照应,“有时候感冒了,赵大姐就会给我带些药来,还包饺子、包子送过来。她还会带我参加社区的活动、下棋聊天,生活一下子就有意思多了”,说话间,刘阿姨脸上满是开心和满足,“这人吧,要是老自己在家待着,真会憋出病来。有赵大姐带着在聊天室就好多啦,现在别人有需要的话,我也能陪着跟人聊聊天、说说话,感觉自己也帮着能出一份力,发挥点儿余热,挺好。”

聊天室成了反映民意“传声筒”

多年的“陪聊”、暖心帮助早已让赵淑云成为社区“熟脸儿”,社区的人也建立起了对她的信任,不但想倾诉的时候第一时间找她,遇到难题了,也会找到她来帮忙。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先前社区东侧的小花园在背街小巷改造后,为了便于管理建了一扇铁门,以防车辆驶入。平时这扇门会留一个行人的进出口,只是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从这扇铁门的出入口往花园走不太方便,因为要迈过门下方的一根铁栏杆。小区里一些老人见了赵淑云就跟她说,轮椅不好过栏杆,是否跟街道反映一下把门给换了……小花园是社区很多老人活动的场所,赵淑云也明白这新大门的不便之处。“老人们这样信任我,我就跟社区和街道反映,看能不能有解决方案。”

让赵淑云和居民们感到惊喜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小花园入口的大门真的被换掉了,用于阻隔车辆的栏杆换成了四五个隔离墩,这样一来,小区里的老人出入小花园方便了不少。“坦白讲,我能做的有限,更多的就是帮着传达下大家的意见,但老人们信任我,遇到类似的情况总会跟我说说。”赵淑云告诉记者。

如今,“情暖夕阳”聊天室成立了8年多,从开始固定场所的一个小房间到现在随时“流动”到哪里都能聊,赵淑云说自己没觉得累过,“能发挥余热为社区里的老人做点事、尽点心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希望这个小小的聊天室能够一直在社区‘接力’下去,为更多的老人化解心结,重拾开心。”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左颖 李怡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