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北京朗园“城市书房”成CBD上班族精神家园 入场券供不应求

2018-04-16 10:48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4月16日讯,昨天14时,原本因为公休日而寂静的朗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突然热闹起来,从各个方向来的人们汇聚在“良阅·城市书房”门口,换取入场门票。原来,在书房内的活动空间内,著名作家白先勇主讲的“细说红楼梦”大师课即将开始。这已经是白先勇连续第二天在这里开课了,而就在下午的课程结束后不久,晚上就在同一个场所,著名作家刘震云与史航还要在这儿展开了一场关于话剧版《一句顶一万句》的对话。

如此密集的高水平活动,在“良阅·城市书房”的周末早已是常态,而且入场券常常供不应求。一位来采访的记者询问工作人员:“我可以进去听听吗?”工作人员只能抱歉地说:“这场座位早就被预订满了,你实在想听的话,估计只能站着。”

“良阅·城市书房”位于建国路南侧的朗园园区内,朗园则坐落于寸土寸金的北京CBD,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赶路的上班族以及密密麻麻的摩天大楼,是人们对CBD最直观的印象。每个人都在快节奏的环境下生活,似乎很少有人愿意静下来读一本书、听一场讲座,因而这里曾经很难寻觅到一家实体书店。

去年11月,在朗园和朝阳文委联手打造下,“良阅·城市书房”开张运营。这座书房实际上由分离的两部分构成。朗园北门内的一间70平米的小屋,原本是园区值班的门房,经过腾退之后,这里成为一座小型的图书阅览室。由于其紧邻建国路,它还承担起了24小时借还书的任务,许多在路边等车的市民,也会时常进来利用零碎时间看会儿书。另外一部分位于园区内部16号馆南侧的玻璃配房,郎园内的人们亲切称之为“南书房”,这里面积300平米,有了更大的阅读区、更多的书架陈列和座椅,有了咖啡厅,还有专门举办沙龙活动的虞社演艺空间。看到如今漂亮的落地玻璃阳光房,你可能想不到,它是由原来万东医疗设备厂大食堂的几间破旧配房改造而成的。

“良阅”的名字,源于“朗”字一分为二,“良+月”,由此延伸出“良阅”二字,倡导美好的阅读。在郎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宣传负责人宋秀平看来,“良阅·城市书房”就像整个大院的一间“公共书房”和“公共客厅”,这里以“书”为名,却并不只有“书”,书友会、文化沙龙、微型艺术展、电影晚自习、专业表达训练营、朗读配音室……“良阅·城市书房”已成为一个以“书”为核心的开放式交流空间、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源平台。

“我们最熟悉这一带的白领们喜欢什么样的活动,我们会根据一套大数据来研究,精准地为他们提供最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宋秀平介绍,去年开业之初,书房就策划了《牡丹亭》昆曲演出,这场演出其实也是起源于《牡丹亭》的读书沙龙,看到许多来到书房阅读剧本的年轻人都还没有欣赏过昆曲的表演,策划团队便开始策划一整套的《牡丹亭》文化活动,包括《牡丹亭》昆曲演出,非遗技艺展示、东方美学生活展、《牡丹亭》音乐欣赏等,根据对读者需求的提前采集,他们邀请了著名昆曲演员魏春荣和王振义带来难得一见的同台演出,并与大家进行沙龙分享会,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宋秀平介绍, “良阅·城市书房”目前已经聚拢了一批忠实的读者,书房十来人的团队每天除了经营实体店,还要维护50多个各类兴趣小组的微信群,有时候实在顾不过来了,许多读者会自发参与管理,为群友推荐好书好影片,为活动建言献策。许多热门的活动门票早早售罄,就常常会有读者表示申请担任志愿者,以换取进门听讲座的机会。

“对于当代都市人群来说,阅读需求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买书、看书都能通过网上实现,但在城市书房,有更加场景化、体验式的阅读,我们以“书”与电影、艺术、戏剧、饮食等其他形式的结合,人们很快都能体会到。在书籍营造的人文氛围中,相信读者能体会到跟网上完全不同的的感受”,宋秀平说,“良阅·城市书房”建立的宗旨就是希望年轻人来到CBD,不止是来上班,还能有更多的精神体验。“良阅·城市书房”的确达到了这样的目的,记者一条介绍“良阅·城市书房”的微信文章末尾,看到了一位附近上班族的留言:“哇,下班了路过可以看看书,等高峰期过后再回家。”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成长 宋鹏飞 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