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国内

5·12新生:电力老兵震中失去5位亲人 用光明抚平创痕点亮北川老城

2018-05-10 11:25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北川县锣鼓镇,整洁的安置房小区中,李华云与同事在检查电表。作为国网绵阳市北川供电公司擂鼓供电所的外勤班班长,李华云与其他11名同事负责着3个社区、51个行政村的供电任务。北川老县城的供电任务也由李华云所在的供电所承担,因为工作原因,李华云经常会回到老北川。车行驶在老县城北侧的山坡上,李华云总不忘侧头望向地震遗址,他的亲人、同事永远留在了那里。

54岁的李华云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5位亲人,对于北川老县城,他选择尽可能少地回到那里,尽量不让思绪回到十年前的场景中。

李华云

54岁,北川人。

李华云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5位亲人。震后,他重组了新的家庭,盖起了4层楼。作为国网绵阳市北川供电公司擂鼓供电所的外勤班班长,李华云与同事点亮了北川新城与老县城。倏忽十载,创痕渐渐被盏盏新生之光抚平。

重新组建了家庭

初春,北川羌族自治县一派生机盎然,春茶冒出新芽,遍地的油菜花装点着羌城的山山水水。

北川县擂鼓镇,一幢幢6层楼房鳞次栉比地散布在街道两侧。国网绵阳市北川供电公司擂鼓供电所的外勤班班长李华云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54岁的李华云在电力系统工作了20多年,处置事故是他工作的主要内容。

十年前的大地震中,李华云失去了妻子等5名亲人,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有些绝望。带着还在上小学的女儿,李华云从北川老县城的废墟中搬到了不远处的擂鼓镇,住进了板房中。“生活总还得继续,只能打起精神。”

震后的板房外,经历了苦难的人们又重新聚在广场上,伴随着羌族舞曲,迈开熟悉的舞步。

正是在这里,李华云结识了现在的妻子付明会。

2009年底,李华云与付明会在板房中重组了家庭。一间板房,一张床,一个柜子,一张沙发。沙发和柜子都是冒着危险从以前的家里搬出来的。在板房前的空地上,找人用几块木板搭了个简易的厨房。现在,只要有空,李华云就会帮妻子做饭。妻子带来的女儿也渐渐地接受了这个勤劳朴实的爸爸。

在李华云眼中,在地震中他们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从阴影中走出来,实在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生活不会回到昨天,生活总得继续。”

现在,女儿在重庆读大二,学习汉语言文学,成绩很好,让李华云很欣慰。“毕业之后我想让她去北京,去大城市增长见识。”

新盖起四层楼房

李华云把家安在了擂鼓镇,2012年开始,他开始自建房屋。

地震中,李华云在北川的家毁掉了,几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在擂鼓镇的简易房中住了近3年后,统一的规划开始实施。李华云和妻子可以在规划的区域中自建房屋。

李华云与妻子算着手中的钱,他们打算盖一栋3层的楼房,一层作为门面房,2层3层用于居住。

在施工前,李华云发现,周围的居民都建起了4层楼房,他与妻子商量后,也改变了之前的方案。“最开始只想盖3层,因为手里没有那么多的钱,当时就只能贷款了,贷了五六万元,不到两年就还完了。”

2012年开始建房,花了20多万元建起了房子。“当时这些钱是修不出来的,有了优惠政策,每平方米的建筑标准为800元,装修又花了近20万元。”

2013年4月,一栋4层楼房完工,房屋面积达到了300多平方米,抗震等级为8度防震。李华云第一次搬进新家后,情绪有些激动,“没有想到能这么快地回到生活的正轨上。地震过后,环境逐步完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在李华云的新家周围,与他一样,从老县城搬来的居民,在统一的规划下,开始自己建房。一年左右时间,都搬进了新居。

在擂鼓镇中,为原有居民准备的安置房也紧锣密鼓地建设着。1600多套安置房,外形上都带有羌族的特色。每个居民可以分配的面积为30平方米,2014年开始,擂鼓镇居民陆续搬进了整洁的安置房中。

点亮每个受灾山村

在地震之后,电力网络也属于瘫痪状态,一些百姓要回家,李华云和同事就要为居民拉临时用电。“安全隐患很多,不规范。”

随着电力设施的网络逐渐完善,李云华又要和同事们一个村一个村进行改造,逐步都改成了正式用电。“在2016年全部改造完成,1.2万多户居民,没人再用临时电,都用上了正式电。”不久前,擂鼓供电所准备对10千伏擂苏线全线进行检修,确保全年整条线路运行正常。

早上7点半,李华云开始召集作业人员召开班前会,宣布作业时间、作业任务、安全措施。半小时后,4辆黄色的抢险车载着16名作业人员浩浩荡荡地驶向大山深处,颠簸的山路让整个车子摇晃得厉害。天空飘起了小雨,给抢修带来了一些困难。更换避雷器、更换设备线夹,一些螺丝锈蚀,拧起来十分费力。

李华云说,外线工在外作业站在电杆上几个小时都是常事,为了客户能早日用上电,有时候一站就是半天,这点腿功早就练出来了。经过10个小时的检修,实现全线送电。

李华云现在也在学习电力系统应用方面知识,这是为了适应公司要求的一专多能。“有些吃力,不像年轻人学得那么快,但是也在加紧学习。”

北川老县城对于李华云来说是一个伤心地,但其供电属于擂鼓供电所的管辖范围,因工作原因,他也要常回到这里或是经过于此。“虽然地震一晃十年了,走到那个场景心里不舒服,不看到那个场景,就不会去回想。逐步逐步淡忘掉过去那些事情。”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赵喜斌/文  白继开/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