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歌剧《楚庄王》亮相国家大剧院 导演陈蔚:楚庄王代表中国人精神

2018-05-16 11:56 编辑:TF0328 来源:北京晚报

《伤逝》刚刚落幕,导演陈蔚的另一部作品《楚庄王》又在5月9日和10日两晚登上了国家大剧院2018歌剧节的舞台。与已经成为经典的《伤逝》不同,这部歌剧是陈蔚为家乡湖北歌舞剧院执导的充满楚文化色彩的新作。

作者:高倩


 凌风摄

“《伤逝》在音乐上很成熟,我读总谱的时候就感受到了施光南对中国民族歌剧的探索。”陈蔚说,“《楚庄王》的作曲吴粤北在创作前走遍了湖北的山山水水,他对楚文化和湖北民间音乐戏曲的了解,使这部歌剧充满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作为中国音乐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陈蔚是当今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看懂总谱的歌剧导演之一。排练时,她的面前总放着一个谱架,一本贴满了各种标注的总谱无论何时都不能离开她的手边。陈蔚总是会不停地翻阅着曲谱,寻找音乐本身赋予歌剧的内容,并让演员的表演与音乐的气质相吻合。

尽管这无形中又给自己增加了不少工作,陈蔚却从来不觉得辛苦。“作为歌剧导演,必须要用心解读音乐,音乐是歌剧的灵魂。歌剧首先是音乐作品,表达音乐赋予的内容是最重要的。我在导演每一部歌剧作品时,总要先熟悉总谱,通读总谱后再为歌剧设计符合作曲家创作思维的戏剧形式、戏剧气质,让整部歌剧的音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歌剧导演应该必备的技能,因为作曲家是通过音符表达戏剧内容的,了解他创作时的想法就得读他的乐谱,才能从中捕捉戏剧的闪光点。”

生在武汉、长在武汉的陈蔚对于家乡湖北与音乐自小就有着天生的敏感和热爱。上世纪70年代初,电影《洪湖赤卫队》上映,还在上小学的她连看了七天,看到第三天时,陈蔚已经可以从头唱到尾了。高考时,父亲希望成绩优异的她去武汉大学读金融,但对舞台那份难以割舍的感情让陈蔚背着父亲偷偷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数十年过去,当年的武汉妹子已经成为了中国歌剧界首屈一指的大导演。回想往事,陈蔚感慨道:“可以说,正是《洪湖赤卫队》在我心里种下了民族歌剧的种子。”

执导的作品不计其数,但唯独缺少一部来自家乡的歌剧,这个不大不小的遗憾一直萦绕在陈蔚心头。但就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本人,2012年,陈蔚第一次拿到了《楚庄王》这部期待许久并带给她无数惊喜的歌剧剧本。“看完第一页我就为之一振。从它的文学描述、样式和歌词,就能看出这是个歌剧的剧本,同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物把握很准。搞艺术很讲究第一感觉,这个感觉让我一下子就有了创作冲动。”

歌剧《楚庄王》讲述了在春秋时代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楚国内忧外患,庄王忍辱负重、韬光养晦,最终“一飞冲天”成为诸侯霸主的故事,而除了导演陈蔚,本剧的编剧李穗和作曲吴粤北都是湖北籍。可以说,《楚庄王》是一部荆楚风味格外纯正的作品。创作开始后,陈蔚并没有草率开排,她用了五年时间,带领主创团队多次到荆州、宜城等地采风,寻访楚国郢都遗址,去湖北省博物馆参观,并潜心向史学专家请教。在此过程中,那些历经千年却依旧厚重庄严的青铜器、色彩瑰丽的漆器还有精美的丝织品、难以计数的楚简都让陈蔚被家乡的文化深深震撼。

主创团队把这些有着深刻荆楚烙印的符号融入了歌剧的每个细节:楚庄王峨冠博带,樊姬和妃子们曲裾深衣,在光影的变幻中,整个舞台背景都有着青铜的色彩和质感,大气而厚重,其间的纹路也能看到楚国漆器的影子。樊姬在深宫里思念楚庄王,舞台一角摆放着巨大的鹿角立鹤,而在她击鼓的场景中,金鼓的造型则让人联想起楚文化里有名的虎座鸟架鼓。此外,《楚庄王》的音乐在糅合渔鼓、花鼓戏、汉剧、汨罗江一带民间曲调的同时,也加入了金樽、瑶琴中潜藏的宫廷雅乐,为观众铺展了一幅多彩绚丽的荆楚音乐画卷。

2017年5月,歌剧《楚庄王》在湖北首次亮相,连演6场;10月,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后,《楚庄王》进行了二改首演;11月,赴湖北潜江为全国剧本交易会进行专场演出;今年1月,获选参演第三届中国歌剧节演出。一年来,《楚庄王》三次举行专家座谈会,听取和吸收观众意见,不断打磨提高。

本次亮相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版本,已经是经过多次“精修”的全新版本,比以往更加精良。“这部剧里既有金戈铁马、匏居为台的盛况,也有尔虞我诈、生死相搏的斗争,既有一鸣惊人的壮举,又有生离死别的爱情。”陈蔚这样概括自己的这部作品,“楚庄王筚路蓝缕、励精图治也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他在艰难困苦中没有被毁灭,是因为他的精神站住了。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物质到精神都必须强大,尤其是在物质条件这么优越的今天,你的灵魂必须得跟上去,所以这部戏也一定能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

(原标题:歌剧《楚庄王》咏叹荆楚大地)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