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台湾出现香蕉新吃法解决过剩问题 蕉价崩盘恐怕是人祸

2018-06-12 20:23 编辑:TF010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2018年6月12日讯,台湾香蕉生产过剩,价格崩盘,农民笑不出来!

新华社

岛内上上下下口水喷得满天飞,却束手无策。为了帮忙促销香蕉,连行政部门的负责人赖清德都跳出来了,还提供了所谓的香蕉食用新方法,带皮水煮,搭配酱油、大蒜食用。

据台“中时电子报”12日报道,赖清德称,近来香蕉盛产,“农委会”已经提出多项政策来稳定市场。香蕉的高营养价值是公认的,拥有各类维生素和矿物质,膳食纤维的含量也相当丰富,因此,多吃香蕉不只能帮助农民,也对自己的健康有益。

赖清德称,最近有许多人都很关心蕉农权益,也有许多企业和个人帮忙采购,更提供许多香蕉的新吃法,近日便有一位朋友推荐,生香蕉可带皮水煮,并可搭配酱油、大蒜,养生又美味。

对此,许多网友留言,“赖功德教大家吃香蕉救蕉农啰~”、“吃香蕉是解决产销失衡的方法吗?真是太可笑了!”、“上位者只会讲垃圾话,下台后恢复理智”、“赖干脆说吃蕉皮可以壮阳算了,马上就卖光了”、“到底要骗到什么地步?外销才是重点好吗”。

岛内香蕉严重过剩、价格崩盘,连“汉光演习”中台陆军都成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几乎每一餐都在吃香蕉”。不过,这样的解决方法只是杯水车薪。《中国时报》感慨地称,改善两岸关系才是根本之道,如果蔡英文当局一心只想转移焦点,蕉价崩盘恐怕就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相关新闻

台湾停电滞销,平民挂抗议横幅,这些蔡英文都不理,到底忙啥呢?

署名:东方ic

夏暑初临,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却已深陷政争与民怨的双重炙烤。

由于年底的县市长选举将至,不仅蓝绿斗争趋于白热化,民进党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是暗潮涌动,比如吕秀莲在民进党台北市长候选人问题上不满蔡的安排,宣布退出民进党。

更严重的危机来自民生方面,台北市停电事故频发,全台供电短缺的状况越发突出;当局对低薪问题无计可施,却对台湾民众赴大陆求学、就业设置障碍;部分县市的香蕉、凤梨等水果严重滞销,高雄大树区有农民在自家门口挂出“民进党不倒,农民不会好”的横幅。

“政治恶斗、经济崩坏、民生凋敝”,这是民进党治下台湾乱象的写照,也是蔡英文两年前风光上台时没有想到的。彼时的蔡英文志在必得,以为凭其对“立法”“行政”的双重掌控以及美国的加持,不仅可以远远甩开国民党,还可以不依靠大陆带领台湾经济走出低迷。

但是反观这两年,民进党与大陆对抗,与国民党对决,疏于照顾民众,支持者已经大量流失。走到如今这般田地,原因恐怕有三:

其一,政党私利凌驾于民众利益之上。

民进党重新上台之后,在两岸关系上大踏步倒退,拒绝“九二共识”和“一中原则”,同时违背经济规律提出所谓“新南向”政策,以“台独”政治绑架民众利益。拼经济无策,拼政治有招,其还从选举竞争和持久“执政”的需要出发,高举“转型正义”的大棒,对国民党展开政治追杀,更加深化了蓝绿矛盾。

蓝绿政党持续恶斗,让岛内青年的政党倾向日益消退,他们提出“蓝绿靠边站”的口号,并称之为“无色觉醒”。由此可见,台湾政党政治的衰败程度。

其二,公共治理以选票而非人民为中心。

民进党靠党外运动、草根政治起家,深谙民粹动员之道,自认为比国民党更懂台湾人民,动辄端出民意、民心来为自己辩护。但是,自从参与选举竞争以来,其以选票为唯一行动目标的趋势愈发明显。本来深耕多年,民进党对民众的利益与需要应有所知晓,但是在政党利益与价值的驱策下,无意也无力进行积极回应。

此次台湾蕉农的遭遇就是典型缩影:重政党私利轻民众诉求,不愿打开两岸关系的大门,放弃广阔的大陆市场,当然无法解决农产品生产与供给端失衡的危机。

其三,执行脱离现实的“台独”路线。

这是导致民进党危机的根本原因。当下,两岸经济实力的差距日益增大、经济社会深度交融,“台独”早已成为一个没有现实可能性的虚幻想象。蔡当局强调维持两岸现状,始终无法交出两岸是否同属一中的“半张答卷”,相反,赖清德之流的“台独”挑衅言论以及一系列“柔性台独”政策,则进一步让两岸关系遇冷。

没有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只会继续僵持,大陆市场对于提振和辅助台湾经济的作用就无法发挥。

年底的县市长选举能否获胜,2020年能否继续执政,应该是蔡英文最为关心的事情。然而,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没有一个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民进党无异于自我设限和自我封锁,如何谈得上照顾民众福祉,又如何获得选票?

就如这次香蕉滞销危机,被认为是绿营“铁票仓”的农民们纷纷后悔当初投票支持蔡英文。倘若民进党继续任性下去,被民众拉下台是必然结局。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环球网 北京日报长安观察)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