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俄罗斯牧神歌手普里什文 如何讲述人与大自然的“亲缘关系”?

2018-07-06 14:31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晚报

米哈伊尔·普里什文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一位作家,被誉为“世界生态文学和大自然文学的先驱”、“伟大的牧神”,受到高尔基等人的高度赞扬。终其一生,普里什文都在原始的自然中旅行,写出一篇篇哲思与诗意相融合的作品。近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将普里什文的全套作品结集出版,分别为:《大自然的日历》《飞鸟不惊的地方》《林中水滴》《有阳光的夜晚》《亚当与夏娃》,五册译者均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石国雄。

作者:白杏珏


《大自然的日历》《飞鸟不惊的地方》《林中水滴》《有阳光的夜晚》《亚当与夏娃》[俄罗斯] 普里什文 著 石国雄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普里什文的探索范围不仅涵盖俄罗斯的广阔森林(《林中水滴》)、北部的维格地区(《飞鸟不惊的地方》),还延伸到了北欧(《有阳光的夜晚》)等境外之地。“我最喜欢的普里什文作品,应该是《林中水滴》,那种‘以小见大’的书写方式,实在是太妙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知名俄语学者、诗人汪剑钊先生回忆道,“我第一次读到普里什文作品的时候,差不多是三十年前,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大学生。当时读的是潘安荣先生的译文,一个是《大自然的日历》,一个是《林中水滴》。可以说,这两部作品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俄罗斯的命运和森林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俄罗斯国土面积一千七百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就占了45%。如此辽阔而神秘的森林,普里什文却以一种细腻而微妙的笔触来描写,他观察蝴蝶从静止到飞起的瞬间,观察小水洼逐渐化冰的过程……《林中水滴》是片段式的写作,以种种微小的细节,来映照森林的脉搏、万物的生息。“有一圈细细白边纹的黑蝴蝶,松毒蛾,在寒露中冻昏了,它没有等到晨光降临,不知为什么像铁片一样掉了下来。”普里什文具备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这些知识让他能够更好理解生命的进程、辨析物种之间的差异;他也曾是一名优秀的狩猎者(后来彻底放弃了这一活动),有着过人的胆气与耐心,这种素养使他能够深入自然的腹地,守候动植物生长活动的每个瞬间;最重要的是,普里什文是一名敏锐、善感、兼具思辨能力的作家,不仅能悠游自然之中,以诗意的笔触定格每一个动人瞬间,还能抽身而出,思索此情此景所蕴含的人生真谛。

在北大书店举行的交流活动中,北京大学中文系张辉教授指出,阅读普里什文作品,我们不会感受到作者在主观上“想要准确描述某物”的情绪,而是完全一种随风而去的“一个人的旅途”。张辉教授特别关注到了普利什文作品中的哲学思考,这种沉思使得他笔下的自然与我们当下的生活产生了关联。大自然改变了普利什文对于时空、生命、世界的理解,让他找到了人类的本源。

作为生态文学的先驱,普里什文的环保理念超前于美国生态文学名著《寂静的春天》十年,其观念来自于他与大自然的“亲缘关系”。汪剑钊认为,普里什文作品中的人“隐没在了自然之中”,却又凸显出了特异性。这一点在《飞鸟不惊的地方》中有集中体现。当时,普里什文受民俗学家翁丘科夫委派,到北方白海沿岸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因此搜集了许多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料。书中形形色色的俄罗斯北部村民,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保留了原始的多神信仰、风俗习惯、口传史诗,这种罕见的生活状态,正是“生活在自然之中”的结果。

普里什文跟随并超越了俄罗斯文学写自然、写生态的文化传统,将其发展为新型的生态观念。他在《有阳光的夜晚》中,反复憧憬那些“没有名称、没有领土的国度”,因为这位牧神歌手,总是想寻觅一片未名之地。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