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北京暑假三大好去处 第五届城市科学节拉开帷幕

2018-07-15 10:38 编辑:TF2018 来源:北京晚报

暑假开始了,是去补习班继续上课,还是跟着父母外出旅游,是放任自己窝在家里打游戏,还是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科普文体活动,许多孩子对这个长长的假期都有很多计划,那就看看下面的活动是不是有点意义?

作者:蔡文清


城市科学节

城市科学节乐翻天

周五的北京展览馆,一年一度的青少年互动科学体验大戏--第五届城市科学节再次拉开帷幕。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以色列、奥地利、新加坡以等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内地的百余家科普机构携300余项互动科学展览、动手科学实验、科学互动游戏、科技体育竞技项目以及30场科学表演秀、50场科普知识讲座一同亮相。

今年城市科学节的主题是“探索发现”,现场集合了人工智能、编程、机器人、物理、化学、生物等众多内容;中科院欧阳自远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戴伟教授等众多科学家也会到科学节现场为青少年多角度解密科学;首次设立的科技体育嘉年华,其中的大脑迷宫定向活动是一项集脑科学知识传播与体能游戏为一体的大型互动科普游戏,参加活动的观众一方面可以参与脑科学的知识竞答,另一方面还可以领略定向运动的魅力;另外,同期开幕的中国童书博览会还带来数十家国内顶级出版社的优秀儿童读物……

在城市科学节现场,设计师脑洞大开玩起宇宙星球风:即刻消失的虫洞、人类宇宙探索史、浩瀚无垠的银河系……让人有一种分分钟穿越到科幻电影里的感觉!

如果你还在抱怨很难在城市的高楼林立间看到一片完整的星空,那就来城市科学节吧,这里有模拟星空可以把整个“宇宙”还给孩子。

孩子们是不是很好奇顶级名校的实验课到底怎么上?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地小空开放实验室、北京大学工学院智能仿生实验室及中科院携最新科研成果空降城市科学节,为大家现场还原了一节节丰富生动的大学实验课!

科学万象馆里,近三十项经典国际科学实验等待你参加,在这里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德国色彩幻影工作坊,还能加入新加坡科学大侦探破解神秘案情,在英国皇家化学会动手实践各种生活化学实验,和来自以色列的科学老师一起探索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奥秘……

在科学节,孩子们还能看到以色列《泡泡博士》、加拿大神奇科学家实验秀等著名的科学节目现场表演,形状各异的泡泡中孕含着丰富的物理和化学知识,现场的小朋友有机会钻进巨大的泡泡中,享受一下泡泡房子的美妙感觉。

在城市科学节的人工智能博览馆中,每天定时表演的机器人版“广场舞”等待着大家,孩子们可以和各种炫酷的、呆萌的机器人互动,还能通过学习智能机器人编程课,给机器人其编写简单指令……

除了现场体验,一大批科学家亲临科学节现场,为青少年带来丰富的科普讲座。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有着“嫦娥之父”美誉的欧阳自远院士将为青少年朋友带来精彩的探月故事,揭开月亮背面的神秘面纱,美国化学科普作家格雷博士将带来五场惊艳四座的《化学元素的视觉之旅》多媒体讲座、英国皇家化学会戴伟教授将表演《神奇的化学秀》、还有中科院物理所吴令安研究员的《小小的单光子,大有作为》、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天文教育专家郭红锋老师的《地外生命探索》、北京邮电大学桑新柱教授的《裸眼3D科学探秘》、《美丽科学》创始人梁琰博士的《带领孩子发现科学之美》,这些讲座希望为青少年朋友打开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

在城市科学节期间,世界青少年创新发明展会在下周三和大家见面。这是一个世界38个国家少年儿童参加的国际赛事,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的创意台灯、L形通道、太阳凉帽、安全头盔、盲人避障仪……都将在这里亮相。

跟着科学家做实验

暑假前,顺义区牛栏山一中25名具有科学兴趣的优秀中学生来到了中科院大屯路院区,他们是2018年中科院科技人才早期培养中学生进实验室项目导师交流会上的主角。在那次活动中,中科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天地生科学文化传播中心为他们安排了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所等7个科研院所及部分国家、院所重点实验室的共10位科研一线的科学家作他们的科研导师。

在这个暑假里,这些学生将进入他们的“工作”角色,在科研导师指导下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科研训练和实践。

“进入中科院国家、院所实验室跟随科学家团队开展科研与科学探究,是一项十分有挑战的工作,不同于你们以往参加的各种学校、社会的科教活动,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科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秘书长、中科院天地生中心副主任季慧老师在学生们开始进入角色前进行了诚恳的鼓励和提醒。

季慧是一位已持续9年进行科普科教项目设计、实施的科普人,她那饱满的热情感染了孩子们。在她眼里,眼前这些赋有科学灵感的孩子们,将不负期许,都能如愿收获科学的情怀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利用自身高端科研成果和软实力优势,开展了科技创新型领军人才培养向初、高中延展和前移工作,并与北京多所学校在高中阶段实施了科教融合的示范合作工作,使科研院所从中学科技教育中零散科技资源的提供者,转变成为顶层设计者和成建制的优质科普资源提供者。

季慧告诉记者,针对各所学校的不同情况,中科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为其设计了不同特色的科教模式,活动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面向学生的宣讲交流阶段。学生走进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交流。走进大自然开展涵盖动植物、资源环境、古生物、天文、人文历史各种领域的专项/综合科学考察,完成专项科学实验探究课题。第二阶段是部分学有余力学生参与课题探索阶段。在“学生自由选择和学校推荐,中科院心理所进行Cattell文化公平性测验及科学动机与兴趣笔试测验,科学家、人才测评专家、科技教师共同开展结构化面试等评估”后,挑选适合的学生进入中科院实验室进行课题探索。实现了中学生科学探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结合。第三阶段是合作进行科学实验室顶层设计与建设阶段。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深入,科教双方针对合作中的问题,深入探询合作结合点,实现高端科技资源向科学教育的转化,完成实验室硬件集成和实验探究课程一次开发,为学校持续开展科教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牛栏山一中科技教师李万成告诉记者,中科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与牛栏山一中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已开展合作多年,比如,在校内开设了高一科学普惠课程300余门、高二系列科学课程100多门,涵盖空间、生命科学、化学、数学、生态学等领域,并最终转化为校本课程,中国科学院各领域一线科学家和专业课程研发团队,为学校和学生量身定制系统的科学家课程,由资深科学家、优秀硕博生亲自授课,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素质培养起到了很大作用。据他透露,在中科院专家的辅导下,这几年牛栏山一中的学生多次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有的在升入高校后成为学生中的科研骨干。

 一带一路去“寻龙”

有权威专家亲自带队,有专业体能训练计划,亲临真实的科考现场,走进不为人知的科研幕后。7天时间里,将徒步戈壁,穿越沙漠,在帐篷吃住,可谓风餐露宿。这个暑假,在塞外古地,雄关大漠的甘肃省马鬃山地区将迎来中国古动物馆组织的七期科考队员,在这里,队员们将磨练意志,挑战自我,跨越极限,同时也将迎来别人所不可能拥有的收获。

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导师王原是这个暑假马鬃山“一带一路”科考活动的随队科学家之一,他是著名的研究蝾螈的古生物学家,也是一位热心的科普达人,他编著过多部深受古生物爱好者欢迎的科普书籍,也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科普活动。

王原说,中国是古生物化石发现的大国,也是古生物研究大国。普及中国本土古生物化石知识,让更多学生了解中国科学家在地质古生物学方面作出的世界级贡献,是古生物科普工作者担负的使命。

多次带着孩子们外出科考的王原发现,当孩子们戴上护目镜、手握科考锤时,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强烈的激发。他们丝毫没有因为荒野工作的枯燥、艰苦退缩,这也让他更加重视这类青少年科学考察活动,现在带着孩子和家长前往真正的化石点挖掘化石已成为中国古动物馆的特色。孩子们的科考脚步遍布全国很多化石点--辽宁热河生物群、山东诸城王氏动物群等。

王原告诉记者,过去,古动物馆与学校进行的大多数科普活动主要集中在博物馆日、科技周等特定日期。除北京个别学校以外,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可持续的合作模式,未来将走进更多的学校,形成稳固的合作机制,制定系统的科普内容,惠及更多的学生。

博物馆如何更好地服务观众,中国古动物馆社教部副主任葛旭对此有一定的思考,她说,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兴起的智能时代,借助先进技术对博物馆加以提升,已俨然成为现阶段博物馆的主流趋势。传统单一固定的传播方式逐渐趋于多样化、细致化及智能化。深入了解公众兴趣和诉求,并在服务方式及管理理念等方面积极转变,进而满足广大群众多元化需求。通过新媒体的推广,促进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共同推动“让化石活起来”。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中《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就是古动物馆徐星研究员所撰写的,很多学生因此来我们这里参观学习。”

现在,中国古动物馆根据小这篇课文设计了VR虚拟现实,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真实体验兽脚类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同时还设计了VR“复原四亿年前的海洋”。这些移动的“教具”,丰富课堂教学,吸引青少年爱上科学,更多了解古生物。

葛旭透露,未来古生物学在合作学校的科普活动,将包括古生物专家大课堂入校系列讲座;与学校共同开发、讲授古生物系列科学课程,比如“从鱼到人”的演化之旅,飞上蓝天的恐龙等;利用古动物馆现有的达尔文实验站,开展动手实践课程,比如化石修复、古生物复原绘画和雕塑、3D打印复原古生物、古生物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创新、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等;还会建设古生物微小博物馆,组织古生物知识大赛和古生物创意创作大赛。

(原标题:来看看暑期科普的好去处)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201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