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女白领帮同事做项目反被怪罪,讨好型人格究竟不讨好在哪儿?

2018-07-27 11:07 编辑:TF2018 来源:北京晚报

“大家关系那么好,我不想失去他们任何一个人,所以我无法拒绝他们的请求。”

作者:朱晓辉


心理咨询师汤淼正在倾听咨询者的诉说  摄:王海欣

本期来访者:小琳,总是想取悦他人的年轻白领。

心理咨询师:朱晓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硕士。

来访者说:【“老妈子”和“背锅侠”】

在公司,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有求必应。

最近,有个同事因为一点私事——其实就是要陪男朋友去看新上映的电影,让我帮忙修改她还没写完的项目策划,我又脑子一热答应了,其实我并不擅长文字策划类的工作,但我还是“愉快地”接受了,还故作轻松地对她说:“小case,交给我吧。”结果我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加班到凌晨,才把那个策划赶出来。

但最终结果却是老板对策划不满意,把我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我心里非常委屈,想解释,却怎么也张不开嘴。后来想想,方案确实是我写的,写得不好,领导骂我也有道理,只好拿回去继续改。在同事那儿,我也落了一顿埋怨,她怪我拖慢了项目进度,我又一再地向她道歉。

这种事儿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只是我以前没留意。那次之后,“背锅”的事情又发生了好几次,每次的过程几乎都一模一样:被同事派活儿、出了问题、被领导叫去批评。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在公司,我不但是“老妈子”,还成了个“背锅侠”。

我也知道,在和同事、朋友相处的时候,一味地让步不好,但我就是会情不自禁地牺牲自己去讨好别人,这让我疲惫不堪。

咨询师说:【讨好型人格】

“对不起,对不起,我迟到了。”小琳第一次走进咨询室的时候,用连声道歉作为她的开场白。此时距离我们预约的时间,只晚了大概5分钟。齐耳的短发,阳光的笑脸,小琳的外表让人心生好感。

“没关系,不用道歉!”我笑着对她说,但她还是又低着头说了句“对不起”。

小琳之所以来咨询室求助,是因为她发现自己不停地牺牲自己,最后却成了公司里的“背锅侠”,几乎所有同事都喜欢把完不成的工作塞给她。但做得多,错得也多。最近一次,老板甚至指着小琳的鼻子对她说,为什么你总是出那么多错!

“似乎,这并不是你想看到的局面。”我对她说。

“是啊,不然我也不会来求助,但是我又能怎么办呢?大家关系那么好,我不想失去他们任何一个人,所以我无法拒绝他们的请求。”小琳很苦恼。

短短几句话,小琳已经表现出了几个非常明显的“讨好型人格”的特征,进一步与她沟通后,我发现这些特征愈发明显:首先,和蔼可亲,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其次,缺乏自信,即使有更好的想法也会压抑自己,去迎合别人,有求必应只是为了获得他人的一句赞许;此外,面临冲突的时候,她会表现得瑟缩,甚至没有底线和原则,无论对方多么过分,她都会尽量避免和他人发生争执,然后找出合理的解释来安慰自己;最后,即使她的内心同样积累了愤怒和不平,却依旧假装积极乐观。

来访者说:【也许我不重要】

其实也不光是别人的问题,在工作上,我自己就有毛病:我会把自己要做的事都安排在最后,先干别人派给我的活儿,还特别爱给别人出主意,一旦发现有工作大家都不会做,我也不管我自己会不会,总是冲上去帮忙。结果到最后,别人的工作完成得很快,我自己的工作总是拖到最后。

我是公司里公认的最爱帮人的那个人,但其实,我非常清楚,我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能力突出的人,甚至,我可能还是能力偏弱的那个。很多时候我写的方案,执行的项目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辛苦。

但我从来不会让消极的情绪流露出来,有时候其他同事还会对工作发发牢骚,和别人产生些龃龉不快,我在别人面前总是愉快和乐观,好多人都说只要见到我的笑脸就会保持一天的好心情。

然而,有时候我还是会想,是不是其实没人觉得我很重要呢?我之所以能留在这么好的一个大公司,可能就是因为我能帮助别人而且阳光积极吧。这样一想,突然又觉得自己蛮可笑和可怜的。

咨询师说:【无需逃避消极情感】

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对他人的需求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对自己的心声却置若罔闻。也许我们会问,难道给他人带来帮助和爱有什么不对吗?

我们需要分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出于善意地对他人好与“讨好型人格”是不一样的。“讨好型人格”,或者说“取悦症”(disease to please)的实质是严重的心理疾病,是一种强迫的甚至成瘾的行为模式,希望利用“讨好”的方式,交换到爱与关注,倒更像是一种合作策略。

来访者说:在“讨好型”人格模式下,更严重的问题其实还并不在于“讨好”,而在于回避冲突和自我否定。当小琳为别人“背锅”后,她内心也充满了愤怒和委屈,可她转念一想,又担心发生争吵,失去他人对自己的“好印象”,再一细想,自己确实也有没做好的地方。于是,小琳慢慢学会了做到“不让消极情绪流露出来”;那些为别人背的“锅”,也都变成了对自己无能的默认。

但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怎么可能会没有消极情感呢?一段人际关系中如果没有消极情感,那它也是不真实的。小琳的“讨好型人格”使她主动阻止自己发出和接受消极情感,虽然她在极力保护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但她内心的“无能感”和“失败感”会逐渐累积成压抑和怨恨,最终反而会毁掉她最珍视的人际关系。

来访者说:【乖巧懂事的“好孩子”】

从我记事开始,家里的争吵就没有停过。其实父母争吵的原因都是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有时候他们甚至还会为了“今天吃什么”这种小问题大闹一场。虽然多数时候吵完也没结果,但“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时不时还动手”就是我们家长年的情况。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正吃着饭,俩人言语上又起了冲突,我爸突然把桌子掀了,妈妈则抓起手边的一切东西丢过去砸他,当时我很害怕,我不知道我该帮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只能呆呆地流泪。

我印象最深刻的记忆是,每次父母吵架结束,妈妈都会抱着我哭很久,说要不是因为我,她早就和爸爸离婚了,还说我是她活下去的动力,一想起我这么聪明懂事心里就有了安慰,才不至于想从阳台上跳下去。我觉得妈妈心里真的非常苦,我伸出手抚摸她的头发。我那时就已经明白,弱小的我帮不到她,只能尽可能地少给父母添麻烦。慢慢地,我就变成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所有人都会夸我乖巧懂事,而且我学习成绩很好,这一直是我爸妈最骄傲的地方。逐渐长大后,有时候看到妈妈让爸爸去做什么事情,我还会马上主动替爸爸做完。我想,这样就能避免他们产生矛盾了。

咨询师说:【“讨好”才能获得爱?】

“你在害怕什么?”有一次,我问小琳。“如果拒绝了你同事们的要求,你害怕会发生什么?”

小琳嗫嚅着:“我不太清楚……也许是害怕发生争吵吧。”她说出了关键。

当小琳接着讲述她的童年和家庭,我才知道,她之所以形成了“讨好型人格”,是因为她在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获得过“无条件的爱”。

小时候,父母的争吵让她恐惧,于是她小心翼翼地学会了在夹缝中生存,认为只要让身边的人高兴,她就有了存在的价值。妈妈的那句“你的乖巧懂事是我活下去的动力”不但会让童年的小琳觉得只要自己有一丁点儿不完美,妈妈就不爱自己了,还无形中把“做好孩子”与“妈妈的生存”联系在了一起,进而产生了新一层的恐惧。

美国心理咨询师哈丽雅特·布莱克博士曾在《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一书中提到,儿童经常会用“魔幻思维”(magic thinking)来保护自己和击退恐惧。比方说,孩子们可能会想象“如果我上床睡觉并让所有的灯都开着,衣橱里的怪物就不会跑出来伤害我。”同理,为了逃避父母将要离婚的现实,孩子也会在心里谈条件:“如果我很乖,那他们就不会分开。”

当这些孩子逐渐长大,能够用成年人的逻辑思维时,他们的内心深处却已经习惯相信“做好孩子”能够保护他们。于是,“讨好”成了小琳的生存法则和处世哲学,她真挚地认为,只要再忍一忍,就会得到更多的爱。

【尾声】

几个月后,小琳来做了最后一次咨询。她依旧亲切有礼,但和最初不一样的是,她已经不再总是“讨好”别人了。在公司,她也真正地获得了大家的喜欢。

这段时间,她明白了自己“讨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和危害,然后坚持去做了几件小事:首先,学会说“不”,理解了“拒绝不等于伤害”;其次,培养内心的充实感,明白认同自己比获得别人的赞许更重要;最后,内心不再给自己贴上“好人”的标签,明白偶尔不做“好人”,其实也没关系。

(原标题:干吗总要当“好人”?)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201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