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我与改革开放】年幼与博物馆结缘 退休后圆儿时梦想

2018-08-14 14:19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晚报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小学就读的实验二小在长安街马路南边,学校对面就是民族文化宫。老师带我们去看展览,这个收纳了全世界各民族文物的展览大厅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窗口,从此对博物馆产生了兴趣。可惜后来插队工作都在外地,那时外地的博物馆也受大环境的影响,展览都很陈旧,去博物馆也变得兴味索然。

改革开放后许多博物馆和历史名人故居陆续开放,丰富的馆藏和展览让我流连忘返,也再次让我找回了逛博物馆的乐趣。尤其最近10年来,全国博物馆的数量猛增,展览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观展的人更是越来越多。而且很多博物馆都免费开放了,还开拓了多层面的宣传教育活动。

2006年首都博物馆新馆开放,在报纸上发布了招聘志愿者讲解员的消息。我当时看了美国电影《博物馆之夜》,我想为什么我不写一本《首都博物馆之夜》呢?为了通过首都博物馆的考试,我阅读了大量关于北京历史文化的图书和资料。没成想,真正面试的时候,博物馆馆长只问了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来首博做讲解员?”问题简单,但是我回答得格外认真,不仅讲述了自己的博物馆情结,还认真总结了自己曾经参观过的世界各地大大小小博物馆的优劣。一周以后,我收到了首都博物馆的录用通知,成为了首博较早一批志愿者讲解员。

去博物馆当志愿者讲解员,给了我实现梦想的机会。但真正做了讲解员才发现,原来是件很难的事儿。走进博物馆容易,把博物馆知识讲解好很难。

展厅里有一件如今少有人知的水窝子。我怎么讲呢?我说:100年前的人们喝水为什么要靠水窝子?北京的地下水资源是什么?水窝子和现在的自来水厂有什么关系?北京的自来水厂是什么时候建的?北京第一家自来水厂是谁批准建的?现在北京又为什么缺水?我这样把展品讲活了,观众觉得参观博物馆是很有意思的事。

我讲解的是《老北京民俗——京都旧事》展厅。很多人觉得民俗很“庸俗”,其实不然。为了做好讲解工作,我可是下了苦功夫。展品里有民国时期的婚书,我根据这几份婚书,找到了其他博物馆的一些婚书:老舍先生的婚书、宋庆龄和孙中山的结婚誓约书,还有周朝婚书和外国结婚证,我把各种婚书进行比较,做成一个系统的资料,然后用明快准确的语言在展厅讲解。后来我还把博物馆的讲解扩展到社会,在图书馆和社区做普及博物馆知识和法律常识的讲座。

我为博物馆做志愿讲解工作,博物馆也给我们普通百姓提供了讲解博物馆文物知识的平台,对我进行不断的知识提升。现在首博的志愿者已从十几年前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人员组成也从之前的中老年离退休人员为主逐渐扩大到有很多年轻人加入,包括一些海归、中高级科研人员等,甚至还有高中和大学的学生。

2012年,我获得了中国文物局和世界博物馆协会颁发的“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称号。在我看来,这是对志愿者讲解员最大的肯定。这个奖对我来说非常珍贵。这是我与博物馆之缘,也是改革开放带给我的机缘。

本文作者吴玲玲生于北京,退休前曾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研究员。退休以后的生活都在长安街边上:在首都博物馆做志愿者讲解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讲博物馆的故事。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