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专栏 > 闲事

我的“一亩三分地”:在此亲自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2016-08-13 12:00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土地播种了五谷,栽培了生命,土地蕴含了水源,滋养生命……谷雨时节,大地一片欣欣向荣,万物蓬勃生长,此时的人们愈加向往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亲自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昆虫记》中说“我几乎四十年来都有这种梦想,想拥有一块小小的土地,把土地的四面围起来,让它成为我私人所有的土地……”

作者 祁建


×îºóµÄ´ºÉ«

春色(图片来源:TAKEFOTO/程功 摄)

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都不是凭空而来,每一个具有久远历史的节日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流传至今的传说或者故事。一场关于春天的传统盛典正在孕育中,这场春天的盛典——开耕节仪式,最盛大的节日如期登场。开耕节,顾名思义是老百姓为庆祝春天农耕播种的一个节日。春回大地,开耕仪式传承了古代耕种者对土地的敬畏和崇拜,也传达了每一位农民向往自然健康的田园生活,也是倡导都市中的人们在闲暇之余,体验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乌托邦式田园生活的追求,享受“一亩良田,三五知己,一种生活,一生健康”的都市田园农耕生活。

随着,北京丰台南苑一分地农场紧闭的大门缓缓打开,参加开耕节的人们,在“皇帝”的带领下走向农场,走进农场。

我和媳妇,带着闺女也来到这里,在地头上挥镐抡锹,培土浇水,种下菜种,期盼采摘亲手种下的果实。“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换来了我们的营养大餐,这次,我也要当一回“农民伯伯”。

“皇帝”在前面行走,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土地永远长存。说到皇帝,清代十朝皇帝在位260多年,共祭先农240多次。先农坛的太岁殿内陈列有一幅“清雍正帝先农坛亲耕图”,该图用纪实手法记录了清帝祭先农的宏伟场面:在声势浩大的队伍前导下,皇帝身着祭服、乘礼舆,从紫禁城出发,经正阳门来到先农坛,从东门进入坛区,然后在太常寺的官员导引下,经迎神、初献、亚献、终献、供奉福胙、送神、望瘗等一系列仪式后,再更衣、休息,然后才在先农坛东南的观耕台前举行藉耕典礼。历代皇帝的所谓亲耕,大部分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而已。但凡事均有例外,大学士李光地曾撰文记载,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出京在博野视察,曾一口气亲自持犁耕地一亩,致万人围观。传说,清康熙皇帝曾微服私访来到一村庄,与农人聊天时,那户人家的小孩见客人穿着不凡,便问:“你家有多少土地?”康熙随口答道:“有一亩三分地。”康熙皇帝所说的“一亩三分地”,正是位于先农坛的那块地……

而今一阵微风吹来,一股泥土的芳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这片地很大,我去年来过“一分地”参观,那时这里菜地里有各式各样的蔬菜,又大又圆的番茄,又绿又长的丝瓜,又紫又滑的茄子,青红相间的辣椒,还有一片亭亭玉立的玉米……

今天,小草也偷偷地把脸儿露出来,土壤的芬芳弥漫着整个田野。我们先把地弄松。锄啊锄!铲啊铲!可把我们累坏了!先用铁锹翻土,这样可以使土壤变得更加松软,也有利于蔬菜根部的生长与营养的吸收。土翻好了,我们又用铁耙子将大的土块敲碎,然后将翻好的土整平。

我给闺女讲解,要先用锄头把草清理掉,然后再松土,再把地推平,然后挖一些坑,坑不能挖得太深和太浅,坑和坑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因为太近了它们会争营养,太远了又浪费土地,最后把种子撒进去……

地整好了,接着就可以种菜了,我先用铁锹将土翻了几个土埂,这样便于浇水,可以更好地保持土壤的水分,土埂翻好以后,便挖坑,每个坑大约3至4厘米深,每隔大约15厘米挖一个坑,将所有的坑挖好以后,我便把豆角种子放在坑里,每个坑里放4至5粒豆角种子,最后再将每个放好种子的小坑盖上土,用手压平,这样豆角就种好了。

我们连同自己爱家的心情一起播种下去,我们把希望种在地里,盼望着种苗快快长出土。

闺女说:“我一定要好好照料好这块菜地,经常浇水、除杂草、除害虫,让它们健康成长。”

菜种好了,我们也累得满头大汗,虽然很累,但觉得很快乐。我告诉闺女,“肯定是有一点累,何况世上没有哪一件事是可以不努力就能做好的。地诚任,不患无财,种菜,既锻炼了身体,又有了收成,这是一举两得呀。”

我的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夏秋时节,翠绿的豆角藤爬满了支架,挂满了藤……

情不自禁地笑了。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