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揭俄罗斯新一代核动力军舰武器 “白嘴鸦”视觉可致敌人失明

2016-09-24 17:30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2016年9月13日,俄罗斯媒体近日称,俄罗斯海军新一代23560型领袖级核动力驱逐舰,将装备能使敌方有生力量和光电设备(夜视仪、瞄准器、望远镜、激光测距仪等)失明的光学武器。该武器名为“白嘴鸦”视觉-光学干扰站,可以发射耀眼的闪光,令飞机和直升机飞行员暂时失明,还能使敌方的光学和光电系统失灵。致盲干扰武器如何杀伤敌人?相比激光武器,“白嘴鸦”又有什么优劣?本期为您解读。

副本1

俄罗斯领袖级核动力驱逐舰模型

不战屈人

致盲武器概述会造成多大伤害

军事上通常所说的致盲、干扰武器,是指利用强烈的光学设施照射敌人,使得敌军的官兵的眼睛受到伤害、,视力受损,或者使对方地方的光学设备受到破坏,失去其固有功能。

具体来讲,致盲武器对人眼的破坏,首先是造成对方视网膜上出现高强度的光斑,而这个信号会导致正常视力下的其他光信号都显得“黯然失色”,于是,被照射的士兵人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分辨其他光线的能力。而如果射入的光线过于强烈(如某些激光武器),还可能直接灼伤视网膜。

强烈的光能可以在人眼中转换成热能,使人眼遭到高温烧灼,引起各种病变,如角膜发生凝固水肿、坏死溃疡或穿孔;晶状体变得混浊,甚至烧焦致残;视网膜受到损害、爆裂;眼底大面积出血等症状。最终导致暂时性失明或永久性失明,从而丧失战斗力。

致盲武器对设备的破坏,原理与此相当。光学仪器往往非常敏感,能够接受和分辨很微弱的光信号。而当过于强烈的光信号射入时,超过了光学仪器的承受范围,首先是使得其他较弱的正常光信号完全被掩盖,即受到干扰。其次可能破坏敏感的光学设备,使之在光照后也不能回复正常工作。而对于激光等武器,通过在很小的范围聚集强烈光能,还可以直接产生高温,烧毁关键的器件,直接破坏光学设备。

现代战场,瞬息万变,发现敌人、判断敌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都是电光火石之间的事。一旦士兵和设备遭到敌方致盲、干扰武器的攻击而失效,造成官兵失明、设备失灵,则将对整个战争体系的有效运转产生严重打击。尤其是关键位置的人员和重要设备,如飞机驾驶员、自动侦查与火控设备等,哪怕短时间的失效都会带来惨重损失。

同时,致盲与干扰设备造成的直接破坏,还能引发恐慌,进一步打击士气和斗志。而“敌方可能使用致盲、干扰武器”这件事情本身,同样能使得部队行进时更加谨慎,顾忌更多,例如加强防护等。这本身也可以算作战术效果。

源远流长

迦太基军队智败罗马强军

人类获取的外界信息,90%是视觉信息。因此,眼睛可谓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对敌方视力的攻击,也是很基本的扰乱。在公元前216年的坎尼会战中,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刻意选择战场位置,使得战斗展开时,罗马军队面朝着初升的朝阳,而迦太基军队则背向太阳。

战斗展开后,罗马士兵被耀眼的阳光刺得睁不开眼睛,大大影响了投枪射箭的效果,迦太基士兵则“尽情”地面对被照得一清二楚的敌人展开攻击,最终。这成为坎尼之战迦太基以少胜多的原因之一。

在很多战争记录中,将领们发动夜间袭击的时候,都会顺风放火。待,火光四起,浓烟滚滚,然后趁势掩杀。这种战术的目的,除了用火攻的高温本身作为杀伤敌人手段外,很大意义上在于用火光和烟雾使得敌军眼花缭乱,难以判断战场局势,以及产生恐慌。从这个角度说,夜袭中的火攻也可以算作古代的致盲、干扰战术。

致盲武器1:探照灯

朝鲜战场志愿军 

直接“击落”敌机

白天的阳光也好、,夜间的火光也好,虽然能使人头晕目眩,但毕竟光照强度还在“自然”范围,产生的破坏力有限。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探照灯被用于军事。在20世纪的战争中,探照灯除了用于照亮暗处、指示敌人,也被直接作为致盲、干扰武器使用。

被人津津乐道的一次探照灯战例,是1945年4月16日的柏林战役。当时,苏军总司令朱可夫下令打开143盏探照灯,全部朝着德军阵地,释放出4亿瓦的耀眼灯光。在雪亮的照射下,不但苏军的前进道路明如白昼,而且也让德军前线官兵眼花缭乱,惊慌失措。在苏军的突击下,第一线德军很快瓦解。当然,这次探照灯袭击更多的是“突然性”造成的心理震慑,随后在二线,苏军依然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损伤惨重。

将探照灯的致盲战术发挥得更普遍的,其实是在防空战场。当年时,各国的防空部队都装备了大量的强力探照灯。此类强力探照灯多使用1米到2米直径的凹面镜,镜面内部镀银, 在焦点处会有两根厚实的碳棒。通过大量的电能,探照灯能产生强光,光照范围可以达到数公里以上。在夜间面临敌机入侵时,地面探照灯纷纷发射,组成强光编织的大网,将敌机笼罩其中。这一方面是为己方的防空部队(高炮和战斗机)照亮目标,同时也期望用这种强光,对敌机驾驶员进行致盲。

通常,对于来犯的轰炸机编队,探照灯的操作员会试图集中照射编队的第一架飞机(探路者),使其飞行员致盲。因为探路者飞机的任务是探明轰炸目标的位置,并在其附近投放照明弹,引导后续的飞机进行轰炸投弹。如果探路者的飞行员被探照灯致盲的话,后面的轰炸机就不知道要如何投弹了。

部分战场上,还发生过探照灯直接“击落”敌机的战例。1953年3月15日的朝鲜战场上,美军1架F-80C型战斗轰炸机以4000米高度入侵朝鲜安州,企图袭击清川江桥。志愿军探照灯421团7连在敌机逼近到6000米时,各个跟踪灯站忽然同时开机,多束灯光有的交叉照射,有的迎头照射,紧紧跟着美机不放。美军飞行员在强烈光柱的照耀下,乱了方寸,结果操纵失误,一头扎向地面,机毁人亡。而在其他的多次防空战役中,志愿军探照灯部队成功地使得美军飞行员晕头转向,从而为苏联和志愿军战机歼敌创造了良机。

致盲武器2:闪光弹

轻型非致命武器

失去短暂战斗力

探照灯用于致盲的效果有限,而且只有直射人眼才能产生效果,简单的墨镜等防护设备就能挡住。而且探照灯的目标太大,一次发射后很可能就成为了敌方火力的靶子。现代军事科技又催生了新的致盲武器,其光线更加强烈,使用更加方便。比较著名的是闪光弹(Flashbang又称致盲弹、炫目弹或炫晕弹)。

闪光弹属于手榴弹的一种,是以强光阻碍目标视力功能的轻型非致命武器。闪光弹的拉环被拉掉后,簧片将撞击底火,点燃导火索。约3秒钟后,闪光弹内装的镁等活跃金属就会燃烧,从而发出令人炫目乃致晕眩的刺眼强光。这会使得目标在短时间内产生短暂性失明,而同时不会因为弹片四射造成其他伤害。

比如M84闪光弹,在1.5米半径内可产生170至~180分贝的噪音以及6000000至~8000000坎的强光, 能引起暂时性的失明和耳聋,、 耳鸣, 甚至是内耳损伤,。在20平米室内作战环境下让敌人失去短暂作战能力,未经训练的人还可能被震晕。

闪光弹除了基本的款式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弹种。比如连环闪光弹,可以连续多次闪光,一次晃不瞎你,多晃几次。再比如定向辐射性闪光弹,可以朝着一个方向,定向地释放光能,这样只晃对面的敌人,不晃这边的我军。

当然,闪光弹本身需要投掷,因此射程有限,影响范围也有限。在当代军事应用里,主要用于反恐行动中。尤其对暴徒劫持人质的情况下,警方投掷闪光弹,使得暴徒陷入眩晕,可以使得警方得到机会,采取进一步行动。至于人质同时被晃晕,也不算什么严重代价。

致盲武器3:激光

驻伊美军配备压制行“眩晕者”

1960年,美国和前苏联物理学家先后制造出实现了激光。其光束集中,甚至能达到太阳表面的温度。此后,激光用于军事,主要有三种作战方式。

第一种是激光制导,也就是利用激光为炸弹、导弹指示目标方向,准确命中。第二种是致盲、干扰,即通过激光强烈耀目的照射,使敌方人员在短时间内失去视觉和判断,或对军事设备产生干扰。第三种则是直接击毁,通过产生大量热能,烧伤皮肉、烧穿钢铁和复合材料。在这三种方式中,激光制导已经应用在多次战争中,而激光致盲干扰的研发虽然落后于激光制导,但也已投入使用。

目前,世界各军事强国皆已在激光致盲干扰武器研发方面取得不少进展。。世界军事首强美国在非核高精尖武器中领先世界,70年代初即开始研发激光致盲武器,80年代即推出“魟鱼”、“美洲虎”等车载激光致盲武器,此后更发展了舰载、机载和步兵肩扛激光致盲。到90年代,美军的激光致盲武器装备已非常普遍。

苏联-俄罗斯对激光也非常重视,其侧重点就是激光致盲。1982年,苏联研发出激光武器“短剑”,并在随后制造出两台激光防空坦克。它们装备的激光武器,就能照射敌机,使得飞行员失明,同时干扰敌机电子仪器。

之后,由于苏联剧变,这两辆坦克被扔在仓库里,陈旧破败不堪,直到2010年才在军展中重见天日。2005年俄罗斯还研发出一款单兵激光器,能自动跟踪、锁定敌方军人或反坦克系统,然后发射激光束,摧毁敌方光电仪器,或导致狙击手暂时失明。该武器还具有自动识别功能。

英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就在战斗机上装备致盲激光。2011年,英国又专门开发出强化的致盲激光武器,用于保护受到海盗威胁的船只。以色列则要在客机上都安装激光致盲武器,以干扰恐怖分子的肩扛导弹袭击。

不但各国研发,而且激光致盲也已经投入实战。在80年代的马岛战争中,英军曾使用舰载激光武器,对低空袭击的阿根廷战斗机攻击,使阿根廷飞行员眩晕,飞机坠毁或被击落。21世纪初驻伊拉克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配备了低能量的激光武器“眩晕者”,可以使敌手暂时失明和眩晕。驻伊美军以此作为警告和压制的“神器”。2011年8月,以色列军队在向加沙地带攻击中,使用了致盲激光武器,对哈马斯武装反坦克导弹的光电系统进行干扰,使之作战威力大幅下降。

新主角:白嘴鸦

“管你敌机在哪里,我总能晃到你”

据报道,本次俄罗斯海军装备在新一代领袖级核动力驱逐舰上的“白嘴鸦”致盲干扰设备,是由联合仪器制造公司下属的积分工厂研制的,类似于频闪仪。通过发射耀眼的闪光,令飞行员暂时失明,并使敌方的光学和光电系统失灵。

由于领袖级驱逐舰有核动力装置,能够提供充足的电能,因此可以装备足够多的“白嘴鸦”,以确保从各个方向保护战舰。

联合仪器制造公司官方发言人列昂尼德·霍津表示,“白嘴鸦”的高强光灯能影响敌方武器的观察、控制和制导设备。干扰射线的发射时间和强度以1.5秒至2秒的间隔随机变动,在此期间,战舰可以使用自己的光学设备。白嘴鸦的操作台是防护型笔记本电脑,它可以确保自身与战舰的其他系统(视频监视系统、火控系统)同步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把光束集中在一个狭窄方向上的激光致盲而言,“白嘴鸦”的主要特点似乎更类似一种“面压制”,即同时向多个方向发射强光。

激光的发射是持续的,白嘴鸦则是“一闪而逝”,每次只闪烁极短的一瞬间。两次闪烁之间的间距是1.5秒至2秒。换言之,激光是在空间上集中,在时间上连续,而白嘴鸦则是在时间上集中,在空间上扩散。这可以算是光学武器在总体能量有限下,如何提升战斗效能的两种指导思想,看似截然相反,实则殊途同归。

白鸭嘴VS激光致盲

强项和短板还要细细说

军事专家德米特里·博尔坚科夫表示,使用高强光灯的视觉干扰系统,在海上比激光有效得多,特别是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那么,到底白嘴鸦和激光致盲干扰武器,分别有哪些优劣呢?

首先说共同的特色。激光也好,白嘴鸦也好,都是属于光学武器。光的最大优势是速度快,秒速30万公里,只要照上了,敌人没得跑,瞄准也不需要“提前量”。而光的最大弊端,就是只能走直线,不能拐弯。敌方只要躲在掩蔽体后面,激光武器便无计可施。激光的使用还受气候天候影响,在雨雪、沙尘暴等天气里,激光很可能撞上空气中这些微粒,发生折射、反射,威力大减。

再说两者的不同。激光武器属于指向性高度集中的武器,从而在效能方面更加节约。而白嘴鸦属于面压制的光学武器,尽管时间上的持续比激光短,但消耗的能量应该也比激光要大得多。当然,对于装备有核动力的战舰而言,这一点不算严重短板。

另一方面,正因为白嘴鸦是面压制,它无需过于精准的瞄准,而且可以同时对付多个方向来犯的敌方兵器。这一点,恰好是激光的短板——--美军最近十年研发激光武器的一个关键节点,就是如何让激光能够瞄准速度越来越快的敌方舰船、飞机。通俗地说,激光好像一个小号探照灯,为了照射到满天乱飞的敌机,操作员难免手忙脚乱。而白嘴鸦更像一个大号闪光弹,“管你敌机在哪那里,我直接引爆,总能晃到你”。

此外,正如博尔坚科夫所说,在海上和恶劣天气下,白嘴鸦也能更有效。原理很简单,激光是指向性高度集中的光武器,光的波粒二象性中,更类似粒子性,在激光前进路上一旦出现微粒阻挡,顿时武器大打折扣。而白嘴鸦全面闪耀,就算空气中有大量微粒,通过衍射、干涉等光学现象,依然能实现部分效果。

此外,激光武器的可能作用范围,应该比白嘴鸦要大。所以,在向敌方进攻时,定向性好的激光更有用;而在保护我方舰船时,覆盖面更大的白嘴鸦更为方便。

白嘴鸦是全面闪烁,意味着自己我方的士兵人员和兵器也可能被闪瞎狗眼。虽然其操作台专门功能之一是确保干扰站与战舰的其他系统同步工作,但这种同步一旦受到敌方干扰或发生故障,尤其如果我方多个兵器、平台并肩作战时,一旦协调失误,也可能带来误伤友军的后果。这一点,也是白嘴鸦比激光的短板。

整体来说,激光武器和白嘴鸦武器各有所长,唯有将他们纳入整体战术体系,与其他兵器、设备融为一体,才能扬长避短,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作者 杨益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