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不好懂:源于文字背后的“暗功夫”

2016-10-07 11:29 编辑:TF008 来源:网络

鲁迅的文章在深层的领域有一种不好言说的意象。他的暗功夫深,没有都在字面上体现出来。巴金、朱自清、冰心这样的作家都很清纯,字面上的东西也就是思想里的形态。鲁迅不是这样,他的思想在表层的体现只是一部分,还有许多藏在文字的背后,那就是我所想强调的暗功夫。

cc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鲁迅的一生,就是想颠覆掉流行在中国几千年的“瞒”与“骗”的书写方式,对自恋和无我的世界有一个清算。

讲解《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篇章,不能不讲暗功夫的内容。这是一个挑战。八十余年来一直困惑着讲解者。实际的情况是,学生理解吃力,老师授课也吃力。妙而不解其故,不独鲁迅如此,像歌德、尼采、萨特等人的文本在今天的西方学校里也面临着叙述的困难。

什么是鲁迅的暗功夫?这应从他的知识结构说起。鲁迅早期学医,后来喜欢摩罗诗人,在尼采、克尔凯廓尔、斯蒂纳的世界里浸泡过。还注意科学思想史,最早写了《科学史教篇》这样的宏文。留学日本时,随章太炎学过文字学,对音韵训诂颇有情趣。晚年曾打算写一部《中国字体变迁史》,惜其未能动手。在意识的流动方式上,他有嵇康、李商隐的磊落与隐曲,还受过蒙克这样存在主义画家的影响,灰暗背后是不安中的悸动与呐喊。晚年又关注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的艺术观。他对心理学、民俗学、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都有兴趣。

在他的藏书里,仅日文的考古报告就有多部,对正史之外的野史、民间史颇有兴趣。比如所搜藏的朝鲜地区考古报告,在生前就没有谈论过。但他在论及朝鲜的历史时,就充分显示了对其文化的理解,关心的是“他人的自我”,强调互为主体的关系。这个看法,令今天的韩国人所感动。如果不看鲁迅的相关藏书,就无法理解其思想的过程。这些暗含在文字里,我们只有到背后寻找,才能入其堂奥。比如他对张献忠、李自成的反感,在杂感中只略为一提。可是我们看他读过的明清之际的野史札记、乡邦文献,就豁然于他何以警惕流寇和愚民的破坏。像《阿Q正传》就有明清野史小品的痕迹,写法类似旧式笔记,加之夏目漱石、果戈理的笔意,杂取种种而自成新体。《故事新编》则有对古文明的种种解析,几乎对庄子、老子、墨子的东西都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打量,其间不乏讽刺、幽默乃至恶搞。他在作品里将这些深潜在内心的知识与意象都省略掉了,以致我们无法知道那些鲜活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近于空穴来风,渺乎而不知踪迹。我想,要理解鲁迅,不进入他的暗功夫里,只从他的自述和同代人的回忆录里找材料,总是不行的。
因了这暗功夫,他的创作就呈现了与世俗社会不同的色泽。思维的过程是反思维的。怎么理解这个反思维呢?我以为他的文字是直入现象世界的本质,找到了一种新的词语结构和表达结构。比如他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不是对世俗言说概念的奚落?也就是对已有的表现的方式的警惕。还比如《墓碣文》的话;“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是对现存的价值的否定,旧的范式失灵了,不能表现生活的本真。只能用一种反逻辑的悖谬的方式曲折地显示内心的一隅。鲁迅说自己并没有把内心的话说完,我猜想是怕落入语言的陷阱,以免重复士大夫的词语秩序吧?

鲁迅的一生,就是想颠覆掉流行在中国几千年的“瞒”与“骗”的书写方式,对自恋和无我的世界有一个清算。但因为那时候言论受阻,有时说话就不得不盘绕迂回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上所说,怕自己身上的鬼气和毒气传染给青年,于是将思想的另一部分潜藏或者割舍掉了。在憎恨那个世界的同时,更憎恨的是自己的世界。所以读他的书,我时常觉得他是在和自己搏斗,也因于此,就显出灵魂的真和思想的深。我们几千年的读书人,敢于暴露世界和自己的人,向来是稀少的。

我曾说过,鲁迅的作品是不重复的。所以大中学教材的选本都不能折射出他的精神的全部。理解鲁迅必须读他的译著,以及整理古籍的思路。这两者在过去的授课者那里是鲜有涉及的。他的许多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都来自于外来哲学和艺术的暗示,在对现实的反映里,这些作为一种参照,起了很大的作用。讲解《狂人日记》,怎么能离开安德烈夫的小说对照?《故乡》的结尾处关于希望的叙述,是和尼采的《苏鲁支语录》有关的,意思也接近。他讲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意象取之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托洛茨基在中国长期是个禁忌,不能提及,所以鲁迅的话就成了独创,解释者拔高地谈论,反把其精神的过程省略了,似乎是个神,学生是反感的。一旦知道鲁迅借鉴别人的思想,并有所内化,我们倒能体味他常人的心态,其思想的流动历程就可以和人亲近起来。再比如他的许多杂感,在思路上和日本的作家有接近的地方。比如他的《小杂感》,几乎就是有岛武郎的随笔的脱化,鲁迅受其影响,杂以己身体会,有了另外的意象,在精神上比前者还要深广。当然,每一篇作品,还有其他的因素起作用,只是以前人们忽略了这些而已。

从整体来看,鲁迅的作品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叙述方式,这个方式的密码是什么,我也不知道,难以描述。但他的基本形态与流行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不同的。他一生要颠覆的,就是这个东西。遗憾的是,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用鲁迅最厌恶的方式来解析鲁迅,不仅和他的思想隔膜,与青年的心理也产生距离。反倒将一个丰富的形象简单化了。我注意到近五十年来对鲁迅作品的教学资料,有许多好的观点,审美的把握也是有成绩的。但却没有消除学生的疑惑,反而越讲越糊涂了。鲁迅的基本哲学命题是人的有限性,王乾坤先生曾精彩地论及了这一点。而我们对作品的描述却用了无限夸张的词汇,将其思想完美化。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