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西众多古村里,门头沟的青白口村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不像其他村子,外人到村里来大多是休闲度假,而到青白口村的人却常常还有另外一个目的——科学考察。
作者:马淑琴

青白口村永定河与清水河交汇处的清代桥板洞,上方是丰沙铁路(北京丰台西至河北沙城)。

青白口村特殊的地层,其山体不是平常所见的土石混杂或大块石头,而是一片片薄石片扭在一起,这些石片非常薄。
山清水秀的青白口村位于门头沟雁翅镇政府西侧,地质学上有个著名的名词“青白口纪”,就是以青白口村的地质特征命名的,所以每年春夏,一些地质爱好者都会慕名到村里考察其特殊的地质景观。
另外,青白口村位于清水河与永定河交汇之处,也因为水草丰美,成为人类世代繁衍生息之地,于是这里留下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痕迹,这也为北京考古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可以“科考”的实验场。
1、发现10亿年前的青白口地层
从北京城区西行70多公里,到达门头沟区雁翅镇,青白口村便在这个镇上。
“青白口”首先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地质概念。中国地质学把始于距今约10亿年,止于距今约8.5亿年的这段时间,称为青白口纪。将在青白口纪所形成的地层称为青白口系。这是我国新元古界的第一个系,在地质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个地质年代的命名正是来自青白口村。
漫步村中,便可看到不远处的连绵山脉,山石嶙峋,常人看不出端倪,但在地质学家眼中,这里却不同寻常。1869年至1871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到北京西山考察,在青白口村及周边,发现这里奇特的地质现象,随后提出了震旦系(纪)地层(开始于约8亿年前,结束于约6亿年前)的概念。
在提出震旦纪概念半个世纪后,中国地质学家叶良辅又将青白口村的地质年代向前推了2亿年,并在震旦纪的基础上提出了“青白口纪”的概念。叶良辅是中国自己培养的地质学家,当时,他在农商部地质所任调查员,在对北京西山地质作详尽调查的基础上,叶良辅于1920年出版了《西山地质志》,正式提出了“青白口地层”的概念。
1982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召开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决定将北方的震旦系地层予以三分,其中,属上元古界的地层被命名为青白口系。青白口系地层分布广泛,平均厚度为499.8米,下分为下马岭、长龙山、井儿峪三组地层。
青白口纪是专用于中国的地质年代,在1993年的“英汉地质学名词”上确定下来,得到了国际的承认。青白口,这个京西山村的名字,因为这一个地质学的概念而声名远播。
2、村里有新石器时代人类遗迹
青白口村至今还保持着古朴的山村风貌,村路边墙根下常见石碾、石磨、拴马石,谁也不知道它们从何时被遗弃在这里,又度过了多少的岁月。不过,几年前,考古专家的考证让人们大吃一惊。
2008年6月1日,门头沟区民俗协会主席赵永高等进青白口村作田野调查,从村民家中发现出土的一件石磨棒和一块石磨板。石磨棒呈圆柱形,长34厘米,周长18厘米,一侧平,有明显磨痕;石磨板呈长方形,长47厘米,宽24.5厘米,厚4厘米,平面和两头有明显磨痕,是村民建房挖地基时挖出来的。经专业人士鉴定,这些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
青白口村处于清水河与永定河交汇之处,水草丰美,成为人类世代繁衍生息之地。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一辈辈人在此辛勤劳作,留下了生活的痕迹。
青白口曾称青龙口,又叫石港口。因村子建于清水河和浑河(永定河)的交汇处,清浊两水在此汇合,又处军事隘口之地,驻军曾叫“青白军”,故更名为青白口。青白口村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在清水双林寺辽代统和十年(992年)的一块经幢上,这说明青白口村距今已有1000多年。
青白口地理位置重要,历朝历代都有驻军把守,元代之后更是护卫京城之关口。自元代起,在重要关口属地设立巡检司。明清时期,青白口村是“石港口”巡检司所在地,有巡检一员。现在青白口村西仍有当年巡检司遗址。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挖水池挖出“开元通宝”和“宽永通宝”各一枚。“开元通宝”铸自唐朝,而“宽永通宝”则是日本水尾天皇宽永二年(1625年)铸造,明末清初流入中国。
3、水路陆路皆是重要节点

青白口村沧桑的老墙
青白口村位于清水河、永定河的交汇处,这里自古就是自京城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而青白口村的险峻地势无不令往来过客胆战心惊,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和险峻的地势,青白口村的名字多次出现在史书和诗歌中。
《明实录》记载:“自大同古定桥至卢沟桥务里村,水运五节,记程七百二十七里,陆运两节,记程八十八里。”不管是水路还是陆路,青白口村都是重要的节点。旱路有两节,其中一段就在官厅山峡里,青白口位于山峡之中,“瀑布飞梁,悬河注壑”。永定河泛滥时只能走旱路,金代刘迎诗云:“山崖路窄仅容过,小误往往车输摧。车摧料理动半日,后人欲过何艰涩。”这首诗将永定河山峡旱路艰险展现得淋漓尽致。
据村中老人讲,这条路上“车族”极为罕见,更多的是人背牲口驮运。青白口村有自己的驮队,驮队的编制是:骡马六头一板,驴五头一板。一个掌鞭赶两板牲口,领头牲口戴一只大扁壳铃铛,声音浑厚响亮,押尾牲口戴小铜铃,声音清脆悦耳。从五更到黄昏,叮叮当当的铃铛在寂静的山谷间回响。
青白口村因为两河交汇,这里的水流加剧,水面拓宽,一般的浮桥无法驾驭惊涛骇浪。于是,青白口人就在村东山嘴处建了渡口,由此形成了夏天行船摆渡,秋季水势渐弱后搭建木桥的渡河方式,沿至民国。每到秋季,到了搭桥的时候,村里男劳力每人要割拇指粗的囤条200斤,编成十六条直径三米的圆形桥墩圈,备好刻有村名的桥板。然后,八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喊着号子,把桥墩圈抬至河中就位,迅速在圈内填满石头,并将桥板搭在桥墩上。搭桥时节,村里像过年,男女老少齐聚河边,如河水般凝聚。
到了第二年汛期到来之前,木桥就要拆掉,以防冲毁。村人在山嘴青石崖上先后建了两间拱形桥板洞,用来存放桥板。其中一间是清朝早期修建,另一间为清朝光绪年间由青白口和付家台两村共建。有趣的是,在永定河沿岸的村庄都一条不成文的约定:在桥板上刻上村名,这样即使被河水冲走了,桥板仍然能找回来。
如今,青白口村存放桥板的双洞得以保留,它们就像两只眼睛,凝望大河东去与人世间的兴衰与过往。而双洞上方,是丰沙铁路线上一座高耸的铁路桥,火车鸣叫着穿越古今时空。
青白口村由于独特的地理和历史,使得这里工匠商贾云集,能人辈出。魏国强便是一位手艺高强的打船师傅,他的榫子活儿好,打出来的船五十年不变形。
民国之前,村里曾有五家买卖商号:隆顺兴、恒泰祥、昌盛号、景泰号和宝珍堂。隆顺兴是西胡林村的财主与青白口村两家富裕人家合股开办,主营粮食杂货。恒泰祥是村中魏姓所开,其后人魏国章新中国成立后考入中国政法大学,留校当了教授。
多年前,村里还有一位举人叫刘增广,他利用这里灌溉便利的条件,建了大小花厅,种植花卉,扩大了青白口的知名度,让南来北往的人记住这个瑰丽乡村。
现如今,丰沙铁路和109公路替代了昔日水旱古道,交通便利的青白口村也开始广为人知。
4、老店铺见证红色传奇
从青白口村南街口往里走,会看见一座青砖灰瓦的老房,旁边的匾额上写着“一元春”,这里有着很多故事。上世纪三十年代,“一元春”表面上是村里一家红火的中药铺,实际上,它是中共宛平县委的活动和办公场所。这家老店,见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古村的一段红色传奇,而店铺的掌柜魏国元,是村民们引以为豪的英雄人物。
魏国元,字光汉,1906年出生在青白口村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1933年入党参加革命,药店老板便是他对外的身份。
魏国元常以“一元春”药铺掌柜的名义外出采购,往返城乡之间。他和北平城内的进步人士合组建立了北平新亚通讯社,并利用编辑职业作掩护,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为组建武装,他还在沿河城秘密建起了枪支修械所。
1934年6月,魏国元被捕,以危害民国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半。经多方营救,1936年7月出狱,出狱后任中共宛平临时县委书记。
1936年10月初的一天,青白口南街的一处宅院张灯结彩,高朋满座,这是魏国元举办婚礼。其实,魏国元与太太庞勉已经结婚,这次是利用“补办”婚礼的机会接通组织关系。此时的魏国元已经被任命为中共地下宛平县委书记。
“七七事变”前的一天,两辆洋车分别拉着一男一女在西直门接受盘查。女人一副知识分子打扮,怀里紧紧地抱着一个婴儿。盘查过后,两辆洋车一前一后出了西直门,一口气跑了很远,然后进了一家箱子铺。同时,几个神秘的人影也先后闪进箱子铺。
不大一会工夫,刚才的一男一女乘坐一辆马车从箱子铺出来,向西疾驰。那辆马车马不停蹄,直奔平西(今丰台、房山一带)。后来到了门头沟安家庄村口,两人车上下来,被在门口等候的安家庄村长李文斌接进院子。女人把怀里的被卷放到炕上,从里面掏出两支手枪,然后抱起婴儿喂奶。这一男一女不是别人,男的正是魏国元,女的则是他的太太庞勉。原来,他们是受党组织的委派,回平西组织武装,开展游击战。
“七七事变”后,平西成为战场。魏国元号召村民拿起武器,参加抗日战争。在他的精心安排下,国民抗日军顺利进入平西,后在河北阜平接受八路军的改编。宛平一带形成了很好的抗日氛围。平津沦陷(1937年7月29日至30日,华北重镇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后,大批党员干部和抗日青年向平西根据地转移,青白口一线成了红色交通线。
此后,共产党先后派来几批战士到青白口,在魏国元的协调下,青白口村成立了平西游击支队。1938年春,八路军邓华支队挺进平西,在外征战的魏国元随队回乡。不久,门头沟东斋堂村建立了京郊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宛平县政府,魏国元出任第一任县长。在魏国元的带领下,1932年至1948年,青白口村有5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58人参军,28人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献出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魏国元曾任水利部办公厅副主任、农田水利局局长、水利电力出版社社长等职。1960年,魏国元病逝,年仅54岁。
如今的青白口村,是京西一座美丽的花园和果园,红富士苹果是村里的主要产业。春天,漫山遍的鲜花烂漫而绚丽,金秋时节,村庄被一片红彤彤的苹果所装点,如火一般绚烂的画面为千年古村续写着新的传奇。
补白
“马兰黄土”源于马栏村
门头沟位于北京西山,是中国较早进行地质工作的地区。长期以来,几代地质工作者不断地对门头沟进行地质考察,从中国地质学开创人章鸿钊、翁文灏、丁文江到新中国的地质部长李四光、著名科学家刘东升等地质学家,他们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学家曾经在北京西山一带进行过详细的地质考察,并由叶良辅执笔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区域地质志———《北京西山地质志》,直到现在《北京西山地质志》依然是我国最重要的地质著作之一。
在这本书中,地质学家们提出了诸多地质概念,其中最著名的自然要数“青白口系”的地质概念。在青白口村,可以见到青白口系的下马岭组、龙山组和景儿峪组三种不同的地层。
另外,还有一些地质名词也源于门头沟的古村落,“马兰黄土”便是其一。“马兰”是门头沟斋堂镇清水河南岸的一个小村,真正的名称叫“马栏村”,马栏村边有个小土台叫马栏台。1920年,叶良辅等所著《北京西山地质志》将马栏台的黄土进行了地质考察,将黄土分为上下两层:“古黄土”和“新黄土”。
1923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1921年,他发掘出仰韶村遗址,后又促成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来此考察,他在马栏台上向北望去,看到了斋堂镇北山的黄土台,便把该土台称为“马兰黄土”,并载入他的文献中。“马兰黄土”的名称沿用至今。
文献碑刻中的门头沟古村落
门头沟古村落出现得很早。金元时期见于碑刻文献记载的村落有23个,现在已知记载门头沟古村落的文献有几十种,碑刻三十余块。
先秦时期:先秦古籍《尚书·禹贡》提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这是关于门头沟地域的记载。
秦汉时期在永定河出山口一带和斋堂川里已有了村庄。门头沟区现有一批某“家庄”的村名,如齐家庄、杜家庄、梁家庄等,究其村名源始,多起源于东汉乡村豪强的村堡。
南北朝时期,在现王平镇河北村的永定河左岸台地,有一大块卧石,它被称为“大魏武定刻石”,上刻有如下文字:“大魏武定三年十月十五日平远将军海安太守筑城都使元勒又用夫一千五百五人夫十人乡豪督都三十一人十日讫工”。武定三年为公元545年。这是门头沟区境内最早关于筑城的记录。
唐代天祐三年(906年),在幽州割据的军阀刘仁恭在幽都县中设玉河县(包括门头沟区境全部),此后,门头沟出现了一批村落。
北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朝议北伐辽国。出生于幽州蓟县的刑部尚书宋琪上《平燕疏》,建议走西山攻辽,“自易水距此二百余里,并是缘山,村墅连延,溪涧相接。”其中,“村墅连延”一句,就描述了自大房岭入门头沟区,东抵桑干河(永定河)出山口,沿途村庄密布、屋舍绵延的情景。
自辽代起,一些古籍、碑刻文献就开始出现门头沟区境内的古村名。《平燕疏》(986年)中出现安祖寨,此村的起源不晚于唐代。此后,该村一分为二,名东、西安祖村。《宛署杂记》曾记载“茂国公墓,在县西四十五里,地名西安祖,卧龙冈下。”卧龙冈在门头沟永定镇。
辽圣宗统和十年(992年),上清水村双林寺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石经幢以及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年)大觉寺的《大辽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等碑刻中,记载了门头沟清水村、斋堂村、胡家林村、青白口村、齐家庄、三家村(三家店)等村。
金代的一些文献中记载一批门头沟区的村名。这些典籍包括《金史·靖安民传》、全真教清和真人尹志平的《葆光集》。元代《元一统志》(辑本),《析津志辑佚》和《重修灵岳寺碑》提到了珠窝、碣石、白瀑岭、淤泥坑、灵水、燕家台、清水等23村。
明代记录门头沟区村名的文献和碑刻很多。记载比较完整的是成书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宛署杂记》,记载门头沟区古村名137个。
清代记录门头沟区村名的文献和碑刻多于明代,其中记载最详细的是《光绪顺天府志》,记录了门头沟168个村名。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