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总布胡同话沧桑 胡同中的北京第一

2017-05-29 17:42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5月29日讯,总布胡同在外交部街以南,东西向,东起建国门北大街,西至东单北大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胡同。清乾隆时称总部胡同,宣统时以朝阳门南小街为界,将胡同一分为二,称东总布胡同和西总布胡同,沿用至今。

作者:陈溥


总布胡同一带示意图

百年前,总布胡同发生的一件事,可以说间接改变了中国近代史。1900年6月,德国公使克德林前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路经西总布胡同西口时,被清军射杀。这一事件成了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导火索。当时克林德乘轿子的顶部装有猩红和绿色绒布的明显外交官标志,清朝军人为何要枪杀他,这到今天都是一个历史悬案。清廷战败后,醇亲王载沣(溥仪之父)前往德国谢罪,并于1903年初,为克林德修建牌坊,立于东单北大街总布胡同西口。1918年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北京人民在庆祝胜利的欢庆中,将牌坊改为“公理战胜”坊,移至当时的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内。1953年,在北京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大会,郭沫若题写坊额,将石牌坊改为“保卫和平”坊,一直矗立在中山公园内。

胡同中的北京第一

清末,由于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形成,带动了王府井、东单一带的商业繁荣,总布胡同也增添了不少商铺,逐渐热闹起来。

胡同里有两家老字号药铺,东总布胡同的一家叫宝泉堂,西总布胡同的一家叫宝善堂。两家是同一东家所开,专营治疗跌打损伤、驱风散寒的中药,当年生产的万灵筋骨膏、张氏追风丸等在北京很有名气,并出口到俄罗斯。现西总布胡同中段路南58号原宝善堂药铺的店面还在,它的二层楼的侧墙上,宝善堂的商标与广告仍历历在目。西总布胡同西口“德昌厚”食品店也是一家老字号。王府井百货大楼糖果柜台的售货员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就曾在“德昌厚”从学徒到伙计,干了19年。他的“一把准”称量糖果的过硬技术就是在这里练就的。

总布胡同还曾创下了不少北京第一。

1911年,由卢绮园任经理的玉泉山酿酒公司在西总布胡同17号开业,这是北京第一家啤酒汽水厂,生产出了北京第一批啤酒、汽水。

1913年,家住东总布胡同的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自齐,捐资修建了东总布胡同的柏油马路,这是北京第一条柏油路。

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租用京城警察总监吴柄湘在西总布胡同11号的宅邸为公用房,这是北京第一家电车公司。

这些第一,都在北京的发展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改革开放以来,总布胡同由创造了新的北京第一。

1978年,总布胡同办起了北京第一所老年学校。

1999年,总布胡同建起了北京第一个社区健身乐园。

除创造了许多北京第一外,由于总部胡同处于北京市中心,胡同内有多处考究的大四合院,居住过多位历史文化名人。

胡同中的名人

在西总布胡同中段路北27号院内,原有一座颇具规模的祠堂。祠堂名“表忠”,光绪皇帝御笔赐“功昭翌赞”匾。祠堂主要建筑有过厅、享堂、东西配殿、碑亭等。享堂三楹,为黑琉璃瓦歇山顶,前有月台三出陛,外有红色砖砌围墙,朴素而庄重。这座祠堂是清末重臣李鸿章的祠堂,是北京城所建唯一一座清代汉族官吏的祠堂。像李鸿章这样的重臣,在北京的故居却没有确切的记载。有资料称西总布胡同祠堂所在地即是他在京的宅邸。1901年他去世后,1902年,宅邸改建为祠堂。1991年,祠堂被拆除,在原址建东城区文化文物局与档案局。现在祠堂的一段南北向的红墙还在,这可能是李鸿章在京唯一的一点遗迹了。

除此之外,马寅初的故居也位于胡同内,这是一所带有宽敞庭院的西式院落,院中花木扶疏,进大门后的甬道西侧是一座二层小楼。在这雅静的院落里,马寅初度过了晚年。

被称为“美国华裔第一人”的陈香梅女士1925年生于北京,童年和少年时代在外祖父廖凤书家度过。廖凤书是廖仲恺的胞兄,廖凤书宅邸在北京东总布胡同16号,陈香梅记得那是一座有四进院落的大宅,既有北京四合院的舒畅大气,庭院深深,又有江南园林的玲珑百态,曲径通幽。院内是古香古色,室内却是欧式风情:水晶枝形吊灯、路易十六家具、钢琴、沙发。陈香梅在这个中西合璧的院落出生、长大,就读于北京孔德小学,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她和全家流亡香港。

西总布胡同以南有一条与之平行的胡同叫新开路胡同。胡同里有一处并不起眼的院落,却与世界顶级指挥家小泽征尔有一段难舍的情缘。小泽征尔1935年出生在中国的沈阳,随后即随家人来到北京,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到6岁才回日本。他因年幼对北京的记忆并不清晰,但母亲经常给他讲述在北京的四合院与胡同中的生活,引起了他极浓厚的兴趣。他一直在找他年幼在北京的居住地,后来确定为新开路胡同78号,一座普通的四合院,他家住后院。2002年,小泽征尔带妈妈来看故居,了却了老人的心愿。2003年,母亲病逝,母亲的最后遗愿是把骨灰葬在北京的故居内。在征得邻居的同意后,小泽征尔把母亲的骨灰葬在院内,在上面种了一棵樱花,人们称之为小泽樱。

一位日本的老妇人,病逝后不远万里要把骨灰葬在年轻时的中国的住所内,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因而我们不难理解小泽征尔对中国的情缘。他说:“我出生在中国,尽我所能帮助中国,直至我死。”

西总部胡同9号曾是国民党元老、曾任共和国副主席的李济深的宅邸,李宗仁后来也曾在此居住;西总部胡同39号是一座精致的三进四合院,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1932年至1935年在此院居住,并与他的恋人费慰梅在此喜结连理;西总部胡同74号是座二层小楼,著名画家董希文在这里完成了他的经典之作《开国大典》……

中国作家们的“家”

东总布胡同路北53号(旧门牌22号)是一座大宅门,内有多进的大四合院,由回廊相通,还有跨院。20世纪30年代,时任北京铁路局局长的陈觉生购买了这个院落,并用贪污铁路上的材料大加建设。北平陷落后,陈觉生被日本人毒死,该院被伪警察署一日本顾问所占。抗战胜利后,归国民党警察部门。

1949年后,这个院落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早的会址。不少作家如丁玲、周立波、张天翼、邵荃麟等还曾在这里居住过。每个周末的晚上,在这里举行作家联谊活动。没有什么限定的题目,大家来这里随意地聊天、闲谈,谈自己的构想、新作,谈协会的工作、打算,还即兴地表演小节目。在当时宽松的氛围中,作家们心情愉快畅所欲言,郭沫若、茅盾、老舍、丁玲等大师级作家都是这里的常客。梅兰芳、程砚秋、王昆、侯宝林等艺术界人士也常来参加聚会,并演出节目。这里当时真正是新中国作家温馨的“家”。

后来,来京的作家越来越多,1953年作家协会又买下了斜对门的46号(老门牌60号)作为作家协会的宿舍。这里原来曾是一个大酱园子,有三进院落,临街是铺面房,后门直达顶银胡同。作家们携家属子女陆续搬来,二进院住着秦兆阳、艾芜、刘白羽,三进院住着赵树理、萧乾、陈白尘,还有严文井、张天翼、张光年……一连串在中国代文学史上闪光的名字汇聚在这个院落中,引领着新中国文学的潮流。

明清科举考场“贡院”

在东总布胡同南边有两条南北向胡同,分别称贡院西街和贡院东街,还有东西向胡同称贡院头条、贡院二条等,为什么这些地名都与贡院有关?贡院是什么?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官吏选拔考试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代,历经1400余年,一直延续至清末。从唐玄宗开始,科举考试在专门的考场进行。因为献给皇帝的物品叫贡品,科举是为皇帝贡献人才的,因而科举考场被称为贡院。

现在贡院西街、东街一带,元代是礼部所在地。明初礼部迁往东长安街南侧新址,永乐年间将礼部旧址改建为贡院。当时京城的城垣和皇宫建设尚未完成,朝廷财力物力有限,考棚用木板和苇席等搭建,十分简陋。贡院里监考很严,进门时要严格搜身,防止夹带,进入考棚后立即锁门,称为索院贡试。考生每人一间考棚,内有炭火、蜡烛,因而极易引起火灾。起火后考生又因锁门而无法逃脱,常酿成惨剧。天顺七年(1463年)春试的一天晚上,考场着火,烧死考生90余人,伤者无数。后死者葬在朝阳门外,立碑“天下英才之墓”,人们称为举人冢。明万历年间,大学士张居正上疏皇帝,将贡院的木板考棚,改为砖瓦建筑。清乾隆年间,为表示对读书人的重视,将贡院扩建,并修葺一新,竣工时皇帝亲来视察。

乾隆时扩建的贡院坐北朝南,大门五间,称为龙门,有鲤鱼跳龙门之意。中路主要有明远楼、聚奎阁、会经堂等,东西两路为考棚,又名号层,共计9000余间。整个贡院由高墙围起,四角建有瞭望楼,占地广阔,蔚为壮观。清代全国的“会试”和顺天府的“乡试”都在这里进行,一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科举制度废止,贡院才闲置下来,后逐渐变为民居并日益破败。

现在,在原贡院旧址上矗立起社会科学院办公大楼,真正成为人才会聚之所。

(原标题:总布胡同话沧桑)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