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旧照

八一特稿:从郑律成谱曲解放军军歌看中朝关系

2014-08-01 10:49 编辑:TF001 来源:网络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是善战的队伍,我们是人民的武装。从无畏惧,绝不屈服,永远抵抗,直把那日寇驱除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听,风在呼啸军号响,抗战的歌声多么嘹亮。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敌人的后方。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华北的原野,向塞外的山岗!”

 

 1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这些词句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有些相似--其实,这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前身《八路军进行曲》的原版歌词。当年,这首歌在各抗日根据地军民中传唱开来,并由此传遍长城内外,鼓舞着八路军健儿奋勇杀敌。那么,这首军歌歌词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

曲作者郑律成出生在朝鲜南部

 

3

1948年郑律成与妻子丁雪松在平壤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由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创作于1939年。原名《八路军进行曲》,是组歌《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1988年7月25日,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如今广为传唱,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的曲作者郑律成并不是出生在中国,而是来自南朝鲜。

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当时大批国统区爱国青年和进步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奔赴延安。23岁的郑律成身背小提琴,身上还带着烫金封皮的《世界名曲集》,也来到了延安。郑律成原名郑富恩,出生在朝鲜南部(今韩国)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一个贫苦家庭。他因酷爱音乐,改名律成。郑律成的父亲郑海业是个爱国者,支持儿子们参加抗日救国斗争。郑律成的3个哥哥都参加了朝鲜和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大哥和二哥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生命。

1933年5月,郑律成随三哥秘密来到上海,然后乘火车前往南京,进入朝鲜革命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半年后郑律成毕业,被派到南京鼓楼电话局监听日本人的电话。为掩护身份,郑律成每周都赶到上海跟著名外籍教授克利诺娃学习声乐。1937年秋,郑律成原本可以去意大利深造,可他一心向往革命和实现救国理想,于是奔赴延安。一天,延安城里召开大会,郑律成和鲁艺文学系的女诗人莫耶从北门外的山坡上放眼望去,山野田间到处飘荡着年轻人的歌声,整个延安都在歌唱!郑律成激动地对莫耶说:“写个歌颂延安的歌词吧!”莫耶连夜写出了《歌颂延安》(后改名为《延安颂》)。郑律成读完后,兴奋地说:“我去谱!”此后,郑律成又一鼓作气谱写了《延水谣》、《生产谣》等歌曲,同样在延安军民中迅速传唱开来。

词作者公木来自晋绥抗日前线

 

IslBG

公木在创作。

 

一首歌曲能否广为流传,曲调很重要,歌词也很重要,二者缺一不可。郑律成长于作曲,自然渴望遇到一个与自己有着同样激情的词作者。不久,机会终于来了。1938年8月,受党组织的派遣,一直在晋绥军区从事宣传工作的公木来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公木,1910年6月出生在直隶省束鹿县(今河北省辛集市)北孟家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公木是笔名,原名张永年,又名张松如,“公木”由张松如的“松”拆解而来。抗战爆发后,公木决定携笔从戎,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林伯渠介绍,赴山西参加了晋绥军区的抗日战争,成了一名文武双全的八路军战士。他把新诗“从书房和客厅扩展到十字街头和田野”,首次使用“公木”这一笔名写作长篇叙事诗《岢岚谣》,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斗争,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农民抗日英雄娄德明的形象,之后又创作了《崩溃》、《哈喽,胡子》、《万纳太太》、《鸟枪的故事》等诗作。抗大未毕业,他就被调至抗大文工团专职写歌词,年底,郑律成被调入抗大政治部宣传科任音乐指导。

1939年1月的一天,著名的大鼓演唱家吕班领来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一进窑洞就喊公木的绰号:“博士,给你介绍一位战友,咱们抗大的音乐指导,小郑--郑律成。你们俩一个写诗,一个写曲儿,正好可以配成一对儿。” 从此,一个是作曲家,一个是诗人,成为抗大政治宣传科的同事,因共同的革命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彼此成为了好友。

一天,郑律成到公木的窑洞串门,公木恰巧不在,郑律成无意中翻看到公木笔记本里的一篇短诗《子夜岗兵颂》:“一片鳞云筛出了几颗流星/相映溪流呜咽鸣/是谁弹奏起这一阙乡曲/四周里低吟着断续的秋蛰……”诗写得很美,郑律成一下子就被那优美的诗句和意境所感染,悄悄为它谱上了曲。当他带着浓浓的朝鲜口音把歌唱给公木听,公木惊叹道:“多美啊!多么动听的旋律!后来,两人因工作搬至延安南门外西山坳抗大政治部宣传科相邻的一个土窑里成了邻居,交流更方便了。

诞生于延安窑洞的“大合唱”

郑律成经常催促公木作词供自己写曲,他说:“你是从前方来的,经历过战地生活,我们携手合作为八路军而歌唱吧!”1939年四五月间,郑律成听说了从晋西游击区来延安医治跌伤的诗人光未然与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合作写了一部《黄河大合唱》的消息,向公木提出搞个《八路军大合唱》,约公木写词。对于写“大合唱”的由来,公木曾回忆说:“当时冼星海和光未然合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很受欢迎。‘大合唱’这个名称就是由此听说的。那什么是大合唱呢?不但我不了解,郑律成也不很了解。郑律成就跟我说,咱们也写个大合唱吧。那咱们写什么呢?就写八路军吧,八路军大合唱!就写8支歌,八路军嘛。他连起来做个谱儿,大家一块儿唱。”

1939年7月,在主持抗大工作的副校长罗瑞卿的率领下,抗大数千名教学员工奔赴华北敌后办学,政治部只留下了公木和郑律成。他们两人原本是要被安排到即将成立的抗大三分校政治部宣传科工作的,由于各部门人员一时还难以调配齐全,工作上也就出现了暂时的空暇。这对绝佳搭档于是趁这段时间开始《八路军大合唱》的创作。

公木坐在昏暗的窑洞里构思,曾经经历过的战地生活历历在目。在不到一周时间,公木创作了7首歌词:《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炮兵歌》、《骑兵歌》、《冲锋歌》、《军民一家》,加上原来的《子夜岗兵颂》一共8首。

公木不是科班出生,作词常常听郑律成的意见。从命题构思到谋篇造句,公木都依照郑律成的要求完成。郑律成设想《骑兵歌》中有马蹄嗒嗒前进的脚步声,《炮兵歌》有轰隆隆震天响的气势,《八路军进行曲》则要长短相间、寓整于散、韵律和谐、节奏响亮,中间还要并排安插上三四个字的短句,诸如此类,公木凡能做到的都统统照办。

创作《八路军军歌》歌词时,公木浮想联翩。倏地,平型关的场景闯入自己的脑际。他想: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第一仗,大大振奋了中华民族的士气,写八路军军歌不能不提平型关战斗。于是,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这两句响亮的歌词被他写入《八路军军歌》中。

“军歌”词曲作者当初均未署名

“声为乐体,诗为乐心。”公木在窑洞里展开想像的翅膀,完成了大气磅礴的歌词。郑律成谱曲也很“神”。本来谱曲需要乐器,但那是物资匮乏的年月,延安的条件很艰苦,公木回忆郑律成的创作过程时说:“没有钢琴,连手风琴也没有,只是摇头晃脑地哼着,打着手势,有时还绕着屋当中摆的一张白木楂桌子踏步转悠。意识到我在带着笑意注视他,他就走出窑洞,躲到崄畔或爬上山坡去‘创作’。制谱似乎比作词更费斟酌些,他也经常用鼻音哼哼同一个调儿来,征求我的意见……”有的老战友说,郑律成是在窑洞里敲着盆、拍着腿写成此曲的。郑律成一首一首唱给公木听,并高兴地说:“给词作曲,如同为虎添翼。”公木说:“为虎生翼,不是一句好话。”他笑到:“不管它。咱们的虎,是吃日本鬼子,吃反动派的虎。生了翼,更凶、更猛、更厉害,有什么不好?” 经过一番呕心沥血的琢磨,9月初,《八路军大合唱》的全部编曲始告完成。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谈及《八路军进行曲》的创作,郑律成自己曾讲受到《大刀进行曲》的启发,但这里与整体音乐形象的表现因素如八度音程的上下跳进、坚定果敢的音调与音型模进、同音重复等形象的结合来看,已不是“大刀”的形象,而是千军万马,一往无前的挺进形象了。

1939年冬天,《八路军大合唱》由鲁艺音乐系油印成册,并由郑律成亲自指挥,在中央大礼堂进行专场演奏,公木被邀参加。当时既未宣布谁写词,也没说明谁作曲。公木后来回忆道:“那时我们从不计较名利,在台下听听,听完就走了。也没认为自己写的东西有多么了不起。”

1941年8月,延安举办“五四青年节”征文活动,共征集稿件150件。《八路军大合唱》以《献给八路军的军歌合唱集》为名,被评为音乐类甲等奖。

抗战胜利后,八路军发展为人民解放军,八路军的番号撤销。1946年,《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在不同年代也稍有变化:1939年原始歌词版本里“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一句,在1949年的版本中变成为“全中国人民彻底解放”;在1964年拍摄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攻入上海的解放军战士脱口唱出的是“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现在人们熟知的军歌版本则为“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最初手稿末句为“向华北的原野,向塞外的山岗”,1949年版本则为“争取民主自由,争取民族解放”,但如今的歌词是“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1998年10月,公木因病不治。他的墓碑上没有生卒年月,却工整地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原始歌词。对于后来多个版本的歌词,公木生前曾向夫人吴翔表示:“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原来的词,但改词是国家需要,我服从就是。”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郑律成携夫人和两岁多的女儿郑小提回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再次来到中国并加入了中国国籍,定居北京,继续从事音乐创作。1976年12月,郑律成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200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国际主义战士郑律成被评选的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模之一。

 

*声明:本文系本报专稿,请勿摘转。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吴志菲/文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