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北京天桥地区民国老建筑拆违后将修缮 当年仿照上海石库门风格

2018-05-06 08:55 编辑:TF008 来源:北青报

位于天桥地区的两处民国时期老建筑华康里和泰安里,目前正在进行拆违和修缮。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西城区文化委获悉,这两处已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将恢复历史原貌,今后结合天桥地区的发展,成为新的文化场所。

 

华康里位于天桥街道的华严路上,西起板章路,东到仁寿路,保留着民国初期风格的门楼和建筑。去年年底,华康里启动文物腾退,奖励期内,住在这里的117户居民有108户搬走,腾退率达到93%。今年3月底,天桥街道对华康里腾退出来的违建进行拆除。

天桥街道城管执法队负责人王震表示,拆违开始前,城管联合西城区文化委等部门确定了108处违建,面积有662平方米。“很多违建与老墙紧紧贴在一起,为了保护文物原貌,避免拆违过程对墙体的破坏,我们都是采用人工拆除,没有使用大型机器。”王震说,在遇到与文物墙体粘连、搭挂的情况时,施工人员都是一块砖一块砖地拆除,拆除后设置护栏、挡板等顶住原墙,防止文物出现坍塌。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华康里的拆违工作将于5月底完成,接下来将征求文物专家的意见,按建筑原貌进行修缮。距离华康里不远,另一处建于1915年至1918年的民国老建筑泰安里已基本完成整体腾退,正在启动修缮。

西城区文化委主任孙劲松告诉北青报记者,华康里和泰安里都是当年著名的“新市区”保留下来的老建筑。据介绍,民国初期,当时的北平当局曾向上海学习,在香厂路一带规划建设了一个“新市区”。其中,华康里建成时间为1914年到1918年,已有百余年历史,当时是屯兵驻扎用的排子房,整个建筑当年采用的是北京城很少见的上海石库门里弄式建筑。区别于一般民居“二四墙(240毫米厚)”建筑,这片建筑多采用的是“三七墙(接近370毫米厚)”甚至“五零墙(接近500毫米厚)”,墙体厚,样式新颖、结实耐用。而泰安里也是仿照上海里弄式建筑修建而成,与周边的建筑相比,两层的西式灰色砖房显得简洁而古典。此外,位于华康里和泰安里东侧校尉营胡同的宜兴会馆内的违建也已基本拆除完毕,未来将编制文物修缮保护方案,承担更多的历史文化功能。

孙劲松还透露,结合北京城市新总规,西城区区级以上的文保单位,在修缮同时将在文物周边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街区规划方案。“泰安里和宜兴会馆都要这么做,文物周边的环境要和谐共生,文物修缮后要成为周边街区改造的‘样本’,避免建筑风格的不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文物风貌。”

探访

华康里拆违露出百年前青砖地面

如果不是门楼上“华康里”三个金色大字,这处外观斑驳的建筑很难与民国的兵营联系在一起。门楼内侧,挂着一块由西城区文化委颁发的“西城区普查登记文物”的认证牌。昨天下午,位于天桥地区华严路的华康里门楼前,工人正在铺装仿古地砖。走进门楼,百年前的青砖地面在拆违后重现。“这些老砖、老墙、老窗户,我们都要保留,所以在拆违的时候格外谨慎,只能靠人工一点点地拆除。”天桥街道城管执法队的一名执法人员说。

“华康里整体建筑群采用的是青砖灰瓦,南边一栋东西走向的二层小楼为‘门脸房’,从楼中的拱形门洞往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道路东西两边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排子房。”该名城管执法人员介绍,后来这处建筑渐渐成为居民大院。如今,中间的主干道已改名为“华康里胡同”,不足百米长的胡同住着117户居民。“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大家为了做饭方便,在胡同两侧搭建了煤棚和储物间,胡同越来越窄。”在华康里住了60多年的周先生说,多年来,除了“华康里”三个字还勉强可见外,整个建筑都被违建包围起来。

从拆违后地面上不同颜色的砖痕可以看出,原来胡同的宽度仅有1米,几乎只能容一人通行。现在,胡同两侧的违建大部分被拆除,3米宽的“主干道”重新亮了出来。据介绍,今年5月拆违结束后,老墙的墙面,以及老建筑将会进行修缮。

从华康里向南走到仁寿路,步行5分钟,路边一栋二层西式建筑南侧的外墙被绿色的施工苫布罩住,从上锁的正门门缝向里望,建筑内部搭建着脚手架,正在进行修缮施工,因此无法进入建筑内部。但根据墙上一块汉白玉的介绍牌,这处建筑就是当年“新市区”的泰安里,现为西城区文保单位。据介绍,该组建筑仿上海的里弄式住宅,由6栋平面格局和立面造型基本相同的二层楼房组成,通过一条小巷分为两排。

从泰安里再往东,步行大约10分钟,西城区文保单位宜兴会馆就坐落在校尉营胡同内,高大的院门显示出这座建筑的尊贵。目前,宜兴会馆大部分违建已经拆除,院内显得非常宽敞。为了防火,院里摆放着十多个灭火器,一共有5名保安看护。虽然做了多年的大杂院,但院落的结构完整,菱格窗花、木质门扇保存完好。该院的正房内,所铺的还是清末的地砖。

看护会馆的保安韩先生说,两个月前他刚来的时候,左侧院门根本打不开,院里到处都是违建,一条条羊肠小道宛如“迷宫”。拆违之后,不仅会馆的格局清晰了,院门口的老影壁、门墩也重见天日。

内存

“新市区”建筑仿照上海石库门风格

1914年到1918年,北平当局在南城规划建设了所谓“新市区”,总设计师为朱启钤。按现在的范围大约在香厂路、仁寿路、仁民路、留学路、永安路一带,建筑仿照上海的石库门风格,著名的建筑包括新世界、东方饭店、华康里、泰安里等。

 

来源:北青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