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人没有称手兵器,江湖走得就不那么带劲,所以神兵利器的展示是武侠小说的一大特点。剑号百兵之祖,自然格外受作者们重视,武侠小说中的名剑够不上多如牛毛,也有点如过江之鲫的味道,借鉴古人的、自己发明的,比比皆是。用来做武侠小说书名的宝剑虽然不算很多,紫电青霜之外,倚天剑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作者 顾臻

诗文中的倚天剑
《倚天屠龙记》是武侠小说读者乃至电视剧观众都熟知的,倚天者,倚天剑是也。这把剑里藏了九阴真经,锋利无比,峨眉灭绝师太仗此剑,逞足了“灭绝”二字能让人想象得到的威风。这把剑的制造权当然属于金庸金大侠,不过冠名权就不是他的了,至于他老人家从哪里借来的,细细推敲一番是件颇为有趣的事儿。
最早把“倚天”二字和剑挂上钩的,是战国时代著名的美男子宋玉。相传《大言赋》是他的作品,其中有“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这样两句话,而倚天剑三字真正流行起来,则是唐代的事了。
李白《司马将军歌》中有“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之句,他对倚天剑简直情有独钟,好几首诗中都提到倚天剑,如“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等等,其他挥动这把剑在诗篇中驰骋的唐代诗人还有白居易、元稹、皮日休、陆龟蒙等,其中当然少不了慷慨豪壮的贯休,“谁云倚天剑,含霜在怀抱”就出自他的《上顾大夫》,可见倚天剑多么受诗人们的喜爱,也多少反映了唐代人的精神风貌。
自唐以下,也有不少人用倚天剑入诗词,如辛弃疾“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戴复古“平生倚天剑,终待斩楼兰”等等,但是使用频率和广度远远低于唐代。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港澳地区左派报纸刊登了不少毛泽东诗词,介绍给海外华人读者,作为曾经的大公报编辑,《念奴娇·昆仑》中气势磅礴的“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成三截……”一句,金庸是肯定熟悉的。毛泽东要剑劈昆仑山,别的不说,宝剑的锋利是不用说的,金庸把他的倚天剑设计成锋锐无比的利器,或许潜意识中就曾受到这首词的影响。
小说中的倚天剑
金庸长于历史,读过不少古籍,古代诗词自然有所涉猎,但他的倚天剑来自前人小说的可能性也同样很大。
说起来,在武侠小说中率先亮出倚天剑的,该是金庸的浙江老乡朱贞木。1940年出版的《虎啸龙吟》中,洞庭湖的绿林首领柳摩霄背插两把宝剑,一名贯日,一名倚天,两剑乃少林高僧百拙上人在滇边莽歇崖用精铁锻造的百拙八剑之二。这个N剑模式被后起的武侠作家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比如倪匡发明了梅花八剑,梁羽生的天山七剑虽然指的是七个人,但七个人各自都有一把响当当的宝剑,也算是符合N剑模式。流风所及,电子游戏也受到影响,比如游戏中就有“神州八剑”这一款,内容是让玩家找齐八把名剑,剿灭武林邪徒。
朱贞木对剑的功效没有描述,但说明使用优质缅铁作为制造材料,锋利与否应该不用说了,比明朝罗贯中进步了很多。
“……原来曹操有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倚天剑自佩之,青剑令夏侯恩佩之。”这段话凡是看过罗贯中《三国演义》里赵子龙单骑救主那段故事的,一定都记得清清楚楚。夏侯恩沾了曹操亲戚的光,虽然武艺不咋样,却是曹操的心腹,负责给他背青宝剑。谁知这货一副贪财相,居然离开主子带着手下抢夺、掳掠百姓财物,被赵云撞见,活生生一块送到嘴边的肥肉,结果一枪毙命,剑归了赵子龙,接着就上演了一幕“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的英雄戏,这是三国演义中最让男孩子们热血沸腾、心向往之的一节,金庸一定看过,以情理推测,曹操自佩的倚天剑也不会差到哪儿去,金庸赋予倚天剑以削铁如泥的特性不足为奇。不过,有人别出心裁,给倚天剑赋予了完全不一样的功用。
倚天剑的其他用处
《故事会》杂志的网站有这么一则今人编的故事,讲的是曹操的武器倚天剑。曹操七岁时,爷爷曹腾送给孙子一把名叫倚天的剑作生日礼物。结果第二天就在比剑中给袁绍脸上添了一道剑痕。后来,曹操佩戴着倚天剑,横扫群雄。人人都说此剑有王霸之气,即便曹操吃了败仗,他也从没受过伤。曹操死后,剑归司马家,最后三家能够归晋,倚天剑功不可没。但晋武帝一统天下后,剑突然失踪了,于是晋朝很快就不行了。故事到这儿,简直俗套得要命,不过作者口风一转,却讲出了新意。
话说原来在曹操晚年的某日,司马懿来见曹操,看见桌上放着扫荡诸侯的倚天剑,眼珠有点离不开,曹操就把剑扔给他,允许他仔细看。司马懿拔剑出鞘,定睛看了会儿,曹操就问他看出什么没有,司马懿连说果然好一把神剑。曹操让他说实话。于是司马懿如实回答,剑刃钝了,剑身老旧,看上去只是极普通的一把剑。曹操说,你说得对!这柄剑只是剑身上有倚天二字,显得特有气势,剑就是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剑,还不如门外站岗士兵手中剑锋利,征战几十年哪里有什么天神庇佑,有的只是一腔热血,一颗雄心。
故事的路子看来有抄古龙《七种武器》之嫌,即每种武器代表的是人的某种优秀品格,但用意很好,且与毛泽东名言“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不无相通之处。
前段时间播出的电视剧《武神赵子龙》则反其道而行之,倚天剑与青剑被定义成汉朝的护国神器,谁得了就能得天下,闹得董卓等人一阵疯抢。这种陈词滥调在几十年间的武侠小说里被重复使用了不知多少遍,换上一堆“鲜肉鲜果”也一样让人提不起兴趣。不过剧中几个镜头闪过,路边戏台正在演戏,俨然是武松打虎的戏装与动作,实在令人忍俊不禁,闷气登时一扫,效果还真不亚于看到在舞禁台上化妆演出传统相声《关公战秦琼》呢!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