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每个城市都有一条苍蝇小馆聚集的夜市路,也有人说,每个城市都有一个专宰外地人的小吃街。王府井步行街北口的东华门夜市大概就是北京的这样一处存在。6月6日,一张悄然现身的通知,宣布了这处夜市的终结——2016年6月24日将是32年历史的东华门夜市的最后一夜。


6月6日,一张悄然现身的通知,宣布了这处夜市的终结——2016年6月24日将是32年历史的东华门夜市的最后一夜。

通知一出,商户们着了慌,由于通知里写明了经营许可已经过期,夜市已经可以被认定为无照经营,6日那天,没有人敢开张营业。

熙熙攘攘的东华门大街在6日的傍晚恢复了久违的清净。

几天后,有了准信儿,商户们被允许继续营业至24日,东华门大街再次喧闹起来,不过陆陆续续一些商户提前撤离,到闭市的这一周,七八十家商户中还在营业只剩下10家左右了。


这其中,有一个档位格外引人注目,连续几日从5点到9点都拍起了三四十人的队伍,档位周围一直都被围得水泄不通。

档位的主人是63岁的滕北玲,卖的小吃是鱼丸米线,从1984年开市卖烧饼夹肉一直干到了现在,他的“老滕家米线”档位也是夜市里为数不多的没有转租的本土档位。

得知东华门夜市要闭市,不少回头客赶来回味,而媒体的报道也引来了更多好奇的市民和游客。有人询问闭市后老滕家米线会搬到哪里,老滕却并没有直接回答。

还在营业的档位,基本上都各有特色,其中也有老北京传统小吃爆肚,老师傅言语不多,只是一碗一碗盛给顾客。

如果不是这一碗爆肚,真的很难感受到这是北京的小吃街,因为全国各地的小吃街都已经被以烧烤为代表的几种大众化的小吃充斥了。

还有一家档位也聚集了不少围观者,因为这个档位的食材实在是需要挑战。蝎子、蚱蜢、蚕蛹……都是些高蛋白昆虫。

十公分左右的蝎子王一只50元,不管是造型还是价格都有些让人望而却步,15元两只的小蝎子还偶尔有人尝试。

中国人对把蚕蛹、知了当食物已经算是习以为常,但是东华门夜市经常出现的外国人可就不这么想了,从他们的表情里,看到更多的是诧异。

当然夜市也有些老少皆宜的选择,甜口的冰糖葫芦搭配上了各种水果,红红绿绿卖的也还不错。

小哥热情招呼着顾客,卖力地推销,希望在最后的几天里尽量多挣一点。

夜市里少不了米线,也少不了臭豆腐,不管是武汉臭豆腐还是长沙臭豆腐,总之那种让人欲迎还拒的气味也是夜市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少不了的当然还有铁板鱿鱼家族,滋啦啦的油和水混合受热的音响依然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曾几何时,拿着红色的一元纸币就可以吃遍一条街,如今,仍然是一张红色纸币,面额却已经加上了两个零。

曾经在夜市上超闹着要吃这吃那的孩子,如今也已经要替自己孩子的饮食安全操心了。

走马观花的旅游团可能并不知道夜市就要散场,就像大量的其他游客一样,把这里当作是一个免费的景点。

有情怀的市民则会在空荡荡的档位前给自己来张自拍,记录下童年的消逝。

拍下的不只是要消失的小吃街,还有那些和家人一起的记忆。

天色渐晚,人群逐渐稀疏,档位前只剩下少量的食客,安安静静地品尝。

一碗碗,都是告别。

清扫的大叔开始工作,尽可能地抹去垃圾和污垢。

9点半后一断电,档位也开始一个个收起,一晚上的忙碌就算结束。

地面过一遍水,洗去油污和脚印,就要迎接未知的明天。
东华门夜市创建于1984年,距今已有32年历史。夜市东起王府井北口,西到南河沿北口,全长三百多米,占据了东华门大街道路路面的北半部分。随着夜市的发展,食品安全、噪音、油烟污染、交通影响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张曾经的“北京旅游名片”终于走到了不得不闭市的一步。
2009年,一篇题为《入夜开芳宴,食街景象新》的报道中写到:“25年来,东华门夜市已经成为北京的一个特色、一个品牌、一种文化——它延展在每位摊主的青春回忆里,延展在四海宾朋的流连眼神上,延展在时代发展的难忘记忆中”
如今,时代的变迁让东华门夜市不能再在记忆里延展,今夜,它将永远定格。
照片拍摄于2016年6月6日至23日
京呈 小虎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京呈”,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来源:北京日报 微信公众号 京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