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揭秘为什么画家都偏爱西藏 8位书画家进藏创作百余作品

2016-07-01 16:17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2016年7月1日讯,昨天,由北京市文联、拉萨市委市政府、北京援藏指挥部共同主办的“共话京藏情·同筑中国梦”首都艺术家代表团赴藏文化交流活动落幕,五十多位首都艺术家从林芝返京。在为期10天的活动中共举办文艺演出7场,书画交流笔会7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8位来自首都的书画家在西藏创作并留下了过百幅书画作品,其中4位张建豹、孙晓材、余光清和王学志就地取材,画了几十幅关于西藏人文风土的画作。

1

几位画家都不是第一次来西藏,对于成熟的画家来说,西藏是一个绕不过去并且会一去再去的地方。“西藏对于画家来说,越早来越好,每个艺术家都会被西藏带来心灵上的冲击。这是我第三次来西藏,第一次去了日喀则,是跟着香港旅游卫视做一个专题片,画了一组西藏写生。”师从吴冠中等名家的画家孙晓材说,这次他是作为北京美协的会员与北京文联一起进藏仍旧很兴奋,“为什么画家都偏爱西藏?一个是自然风光好,另一个就是人文的精神。藏族人民的表情、服饰、精神都比较入画,从艺术的角度看,非常适合创作人物画。”

对于画家余光清来说,西藏对他来说有着“故土”的意义,这不仅是他第五次进藏,早在1981年,他就在拉萨当了两年兵。“那时西藏给我的印象还处于比较原始和自然的状态,很多物质条件不能跟现在比。虽然那时候一切都在原始状态,但是自然和人是协调的。”余光清说,“不是说现在不淳朴,只是那时更加淳朴。”

虽然画家们对西藏并不陌生,但每次进藏采风都带给他们不同的感受。“西藏简直是一年一个变化,每年都来,但每年都不一样。”画家张建豹告诉记者,这次来西藏“也画了一些过去对于西藏的感受,这次先到拉萨,然后又到林芝,我们几位画家都克服了高原缺氧等身体不适的障碍,很快就开始创作了,我想争取在这有限的几天之内多创作几幅作品。” 而王志学十年前第一次来拉萨。“这次再看布达拉宫,和那次看震撼力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十年人生发生了很多变化,我的头发也白了,可能人生经历不一样,布达拉宫的气势、造型和冲击完全不一样了。”王志学感叹。

在孙晓材看来,西藏的最大变化是越来越现代化。“当下的人文思想越来越多地进入西藏,我这次来西藏就看到当地人民的变化,现在基本上看不到牧民穿得破破烂烂的了,看得出这对于他们是一个从外在的衣食住行到内在的精神气质都在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孙晓材说,“而且西藏很大,我在不同的地域看到了不同的气候和民风,尤其林芝和拉萨相比,更偏向现代,都说它是西藏的江南,这里的牧场和林业更发达。”

每位画家都被不同的场景所触动,从而创作出了不同风格的作品。让王志学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在西藏展开画布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笔会。“看那些藏族的孩子从楼上跑下来的时候那种纯粹的眼神,我一看就挺打动我的心的,特别的单纯,是一种心灵的纯净。”

这次行程安排紧凑,余光清忙中挤时间,牺牲掉自己的午休单独“溜出去”采风,他两次跑去药王山采风,并创作了两幅作品,收集了不少素材。“每一次都很珍惜,每到了一个地方就尽量地保持一点记忆,我都会用速写去记录下来。”余光清喜欢画建筑,来鲁朗小镇时他一下就注意到了这里的民居。

“你看林芝这个地区建筑的房顶和拉萨这边就很不一样。这边的房顶是斜的,因为林芝地区植被好,雨水就多,房顶还不能是密封的。还有镂空和透气的设计,因为它里面要晒青稞,拉萨的房顶就是平的。”余光清说,从房顶上就能看出当地的文化特色,一个民族有独特的建筑文化,包含了很多民俗、语言和习性。

这次张建豹创作了几幅牧区生活的作品,画了一些藏族小男孩。他告诉记者,这次来西藏到边防部队的笔会中更深地感受到边防战士的不易。“因为我本人是军人出身,18岁就当兵,在部队待了25年,来部队创作就像回到家一样。”张建豹说,他们远离自己的家乡和父母在边防一线工作,“我想在这里画几幅比较休闲的、反映藏族群众生活和西藏的美的作品,让他们更能感受到对这片土地的爱。”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陈梦溪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