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调查

北京退休人员成法院陪审主力军 背景专业又接地气

2016-08-08 15:20 编辑:TF008 来源:网络

2016年8月8日讯,早上不到八点,年过六旬的杨永才已经早早来到丰台法院。但他并不是来法院打官司的当事人,退休后,杨永才的身份从国家干部转变成为丰台法院的一名人民陪审员。在丰台法院,退休身份的人民陪审员虽只占到30%左右,但他们参与陪审的案件却占到了全部陪审员审理案件的七成以上。

v_调整大小

现象

既专业又积极 退休人员成为陪审主力军

在丰台法院人民陪审员队伍中,退休老同志平均每人每年陪审的案件都在百件以上,最多的甚至能够达到300余件。这意味着他们每年会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出现在法庭上,参与案件的审理。

李煜昌是在退休后走进法院,自愿成为一名人民陪审员。退休前,他做过医生,也做过管理工作,还曾在纪委任职。丰富的工作经历让他不仅拥有医学专业知识,对于党纪条例也有着透彻的理解。

“陪审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从事的职业也各不相同,而法官更多的是通过法律视角来看待案件,陪审员这个身份,是让法律和社情民意找到一个契合的接触点。”对于自己的这份“新”工作,李煜昌延续了一贯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由于具有医学专业背景,又能积极参与庭审,很多法官都乐于与李煜昌合作开庭。

法院在安排陪审员出庭时,自然会考虑到陪审员本身的专业方向。特别是对于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同志来说,对自己行业内部的知识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丰台法院刑一庭董晓宇法官表示,“很多有资历、有专业知识的陪审员老师,对庭审确实很有帮助。”

医学、财会、金融等行业,专业性相对较强,而法官多为法律专业出身,如果有“专家型”陪审员参与庭审,就能当庭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否则法官需要休庭后再进行核实,这就增加了当事人再次开庭的成本。

董晓宇就常常与李煜昌合作开庭,由于基层法院法官人数有限,刑一庭的案件陪审率能够达到九成以上,刑事案件又常常会涉及人身伤害等医疗问题,李煜昌的专业背景就派上了用场。

庭审

捅一刀两伤口 专业解释让被告人信服

李煜昌曾陪审过一起故意伤害案件,被告人是个少数民族的小伙子。因为被告人的普通话并不熟练,法庭为他配备了民族语言翻译,但即使有翻译帮助沟通,庭审进行得依然不算顺利。因为沟通不畅,小伙子逐渐有了情绪。

在检察机关出示证据的环节,小伙子对公安机关拍摄的一张照片提出了质疑。因为小伙子持刀伤人时,使用的是一把刃口较窄的水果刀,一刀捅在被害人的腹部,对此他表示认可。但警方拍摄的被害人伤口照片,腹部的刀口却远远大于刃口的宽度,并且腹部有两处缝合的刀口。

“这不是我干的,我只扎了一刀,怎么会有两处伤口?”小伙子很不服气。

表面上看,这只是被告人不认可公诉机关提供的证据,但李煜昌敏锐地感受到了小伙子的想法。如果这份证据不能让他认可,就可能影响到他对于后续庭审的态度,认罪态度则会直接影响法庭对他的量刑。

“小伙子,我来说两句。”观察了照片上的伤口后,李煜昌打破了僵局。

因为被告人身材高大,因此在持刀伤害被害人时,两人身高的差距会导致在抽刀时刀刃上提,扩大伤口面积。李煜昌表示,其中一道伤口确实是被告人造成的,而另一道伤口则是在救治被害人时,医生进行腹腔清创的通道。

“那为什么还要再开一刀?”小伙子依然不服气地质疑。

原来这涉及医疗操作的规范问题。因为被刀捅伤的伤口是携带有病菌的,如果医生通过这处创口进行手术,就会将更多细菌带进腹腔。因此,医生会另外打开一处通道,通过无菌的新创口进行腹腔治疗。

利用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细致的讲解沟通,李煜昌让小伙子服了气,后续的庭审进行得十分顺利。小伙子良好的认罪态度也成为他量刑的理由之一。

“有专业背景的陪审员,说话措辞很专业,当事人会很信服。”董晓宇说。此外,经常参审的老陪审员,对庭审流程都很熟悉,能够更好地维护法庭秩序,并且由于年龄、阅历等因素影响,对案件的把握也更准确。

调解

“讲老百姓的语言” 拉近距离更接地气

除了参与庭审外,陪审员还常常参与庭后的调解工作。丰台法院民三庭副庭长曹静表示,有一些当事人对法官的严肃态度会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认为法官与他们存在距离,而陪审员的存在,可以起到调和关系的作用。“特别是年纪比较大、阅历丰富的陪审员,他们的说法当事人容易听进去。”

陪审员李利芳就十分擅长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在她看来,在调解工作中“讲老百姓的语言”是拉近与当事人距离的好帮手。一次,由于家庭纠纷,一名女性当事人由于情绪激动,几乎休克,庭审被迫中断。而主审法官是一位男法官,安抚当事人多有不便,李利芳便坐到了她的身边,轻声安抚,帮助当事人稳定情绪。

“将心比心吧,我们可能和当事人距离更近一些。”李利芳说。

李煜昌则善于用幽默化解双方当事人剑拔弩张的气氛。一次,购买新房后业主雇佣了一名工人安装门窗。由于房间的地下室没有装修好,业主就在深达数米的大坑外摆放了些沙袋作为警示,但工人在搬运门窗时没有注意脚下,摔进地下室导致骨折,于是起诉业主要求赔偿。门窗的价值不过几百元,而工人则起诉索赔数十万元。

“你花几百块钱买辆自行车,结果赔了辆宝马,换谁谁乐意啊,是吧?”眼看庭审后双方都各不让步,李煜昌开口了。听了这话,双方都笑了,气氛缓和下来,李煜昌继续做双方的工作。

“你是施工人员,对工地应该有注意义务,地面有个钉子都得注意呢,何况是个大洞。”李煜昌说,“但业主你的警示不够明显,只是堆了些杂物在附近,也有责任,是吧。”

几个来回后,双方都做了让步,最终案件成功调解。

调查

老同志们把陪审工作当作第二份事业

人民陪审员每五年重新选任一次,而不少老同志都连任了两届甚至三届,很多老同志已经将陪审工作作为了他们的第二份事业。不少陪审员为了更好地参与庭审,在业余时间也会自学相关法律知识。

今年是杨永才任人民陪审员的第12个年头了。在他的桌上常年摆着一本工作笔记,这是数十年的工作延续下来的习惯。每次开庭后,他都会将庭审的相关情况记录下来。

12年来,杨永才参与陪审各类案件4100余件,笔记已经记了四大本。除了日常参与陪审外,杨永才还与李之仁、李利芳一起担负起近三百名陪审员的管理工作。

每周工作五天,八点前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下午则要等到开完庭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这就是三位“管理员”的退休生活。“不比没退休的时候干得少。”杨永才这样总结道。

记者采访时,恰逢周五下班时分。准备下班的杨永才用报纸将电脑显示屏和键盘小心地遮盖好,并且细心地关掉了饮水机的电源。这一幕,在年轻人的办公室很少会看到。

对于出庭的着装,老同志们也毫不马虎。每次开庭,李煜昌都会穿着正装,“一辈子都这样,习惯了。”

“老同志们”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庭审过程中,他们严格的时间观念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也在无形中教育和督促着其他人。

虽然由于年纪相对较大,老同志们都或多或少有些疾病,但他们大多都不会因为小病痛耽误原定的陪审日程。

李煜昌就曾经因为受凉导致半边脸麻痹,当时吃饭、生活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但他上午做完针灸治疗,下午就坐到了陪审席上。而很多老同志都有腰部疾病,有时一次庭审就要开上一天之久,保持长时间的坐姿对他们来说着实不轻松。

“我们年轻人坐上一天都会觉得累,更别说老同志了。”董晓宇法官说。而老同志们则大多秉承着“要干就要干好”的理念,甚至曾有心脏搭桥手术刚刚康复就申请安排陪审的老同志。

“当时我们陪审员数量少,退休人员又是主力军。”李煜昌说,面对这种情况,自然会以陪审的需要为准。

考虑到老同志的身体、精力等原因,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年龄通常限制在65岁以下。这届陪审结束后,杨永才和李煜昌就将离开陪审员队伍。他们表示,陪审工作让他们接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既充实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也做了些有利于社会的事。”杨永才说。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刘苏雅  插图 王金辉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