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类似均州古城的水下遗址类文化遗产保护还没有先例,沉在万顷碧波之下已有半个世纪之久的古城均州,至今仍让不少丹江口人怀念不已。
作者 杨昌平

水下古城
在电影《未来水世界》中,不相信陆地存在的海行者马里纳,带着环礁居民海伦潜入海底,让海伦看到被水淹没的城市。科幻片对未来的设想不能当真,但是,水下的城市却是真实存在的,在我国就有好几处,比如近几年来国家文物局水下遗址保护中心一直在探测的均州古城。均州古城是一座淹于丹江口水库下的历史名城,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位于均州古城内的静乐宫,作为武当山古建筑群中“九宫”之首,是与北京故宫同时建造而成的,其建筑设计与故宫相同,只是规模要小得多。和均州古城一样,因修建水利工程而成为水下古城的,还有千岛湖下的古狮城。
均州古城,是古均州、均县的治所,始建于战国。北有汉(江),南有(丹)江,地处江汉之间、襄阳府西北。《史记·正义》记载:“均州城在随州西南五十里,盖均陵也。”《续均州志卷之四》记载:“州城,东北襟带汉水,南屏武当,西枕黄峰、关门诸山。城小而固,亦襄阳上游屏障也。”史载,均州城墙全部采用每块重15公斤的青砖垫砌而成,西南北三面各凿一丈五宽护城河,城门均设有木制防洪水闸门,以及60吨重的石头门槛,10米至20米高城墙环城4000米,城墙之上各设炮台五座,北门设有瓮城,是为防止劫案而专门修筑的刑场,兵匪概不能犯。四门有楼:东曰“宗海”;南曰“望岳”;西曰“启秀”;北日“拱辰”。城楼雕梁画栋,飞檐碧瓦,异常坚固,有“铁打的均州”之称。当年,唐太宗长孙皇后次子李泰受封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唐中宗李显第一次被废后,就被武则天下令软禁于均州。
铁打的均州,纸糊的郧阳,这是对民间俗语对均州城的记忆。是说均州城坚固如铜铸铁打一般,郧阳城是不可相比的。均州一砖卧顶,城垛齿连,曾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为了抗御水患和地震,均州城的民宅一般都是两层木楼,又用青砖墙把房屋围起来,因此均州建房是先把木结构屋架制安竣工后才砌墙。故均州自古就有“墙倒屋不塌”之说。为了抗御火灾,每户房屋山墙高出屋面数尺,亦称封火山,墀头盖上与屋面相同的小青瓦,墀头正面画上各种吉祥画面,装饰得古色古香,形成古均州一大建筑冈格。
道教圣地武当山有九宫,但是,如果您以为武当九宫全在武当山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被称为九宫之首的“静乐宫”就位于约70公里外的均州古城内。据说均州是道教徒信奉的真武大帝传说中的降生地,从水路去武当山朝圣的人们,都要在此地下船,换车乘马上山。所以,古代的均州曾是帆樯林立、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解放之后,均州也要比丹江口繁华得多,每到集日,周边各地的人们都会聚集到均州县城的城隍庙,热闹非凡。当然,均州的标志还是号称武当第一宫的静乐宫,其规模要远远超过玉虚宫和紫霄宫。
“一座静乐宫,半座均州城”,静乐宫是在明代永乐皇帝的南修武当、北建故宫的国策下创建的,其面积占到均州城的一半之多。宋代开始,封建王朝自上而下皆崇拜玄武神,为避宋太祖父赵玄阴讳,改玄武为真武,并称其为道教始祖老子的“变化之身”。至明代,真武神受到历代皇帝的奉祀,尤其是明初的“靖难之役”后,永乐皇帝朱棣取得皇位,自称他得天下是“真武神”的庇佑之功。因此,崇奉真武神较前朝更甚,并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进行营造。永乐皇帝根据《三宝大有全书》关于“真武修炼成真”的记载:“相传真武的父亲原是静乐国国王,静乐国就在均州。”于是,为纪念真武大帝的父亲,就在均州城内修宫供奉。永乐十六年敕建殿宇廊庑等197间,赐额“静乐宫”,永乐十七年圣旨敕建紫云亭,因玄武降生此地时有紫云弥罗,故名,钦选道士50人,提点三名,阶正六品,皇帝赐铜印一颗。静乐宫专门管领营建武当山的建材供应和接待,也是进入武当山的第一宫。
古均州的历史人物中,家喻户晓的是戏剧中的反面典型陈世美,其真实名字叫陈年谷(1625年-约1690年),字丰之,号熟美。陈年谷是顺治年间进士,康熙十年后升任户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携妻秦馨莲告老还乡。据说陈年谷为官一生,清政廉明。不过,其名气之大,和《铡美案》脱不了关系。戏剧《铡美案》中塑造了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形象,便是影射陈年谷。而在古均州,不但禁演《铡美案》,还把沧浪亭下的一个学堂命名为陈熟美书院,以纪念陈年谷。
如今,在浩荡烟波之下,埋着一座古城已达半个世纪之久。1968年,随着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建成蓄水,均州古城从地图上永远的消失了,转而形成了浩淼无垠的水体。随着古城一道被淹没的,还有静乐宫等古建筑。即使是位于东山之上的沧浪亭和陈熟美书院,也随着古均州城沉睡在涛涛汉水之下。

清朝康熙年间的均州古城
在我国,类似均州古城的水下遗址类文化遗产保护还没有先例,如何全面保护沉入水下的均州古城?从2011年到2015年,国家文物局水下遗址保护中心已经对均州古城进行了多次勘测。经过对均州古城四个角点、北门瓮城、东边城门、南边城门、西边两个城门位置的放样和水下探摸,可以判定均州古城四方城墙基本保留了1968年被淹入水底时的状况,整体轮廓清晰。东边城墙靠近汉江,冲刷较为严重,部分地方有坍塌。从整体来看,水下均州古城内东北方向较高,最高在静乐宫底座附近,其高程为124m;现存城墙为西城墙最高,高度约9m;在宽度上,北边城墙底部宽度约30m,在瓮城处的宽度约为65m,顶部宽度约4m。
沉在水底的著名景点
水天一色,浩渺无际,飞鸟竞翔,思古探幽。沉在万顷碧波之下已有半个世纪之久的古城均州,至今仍让不少丹江口人怀念不已。在各种史书上,还留有均州的各种美景,比如著名的均州八景:沧浪绿水、龙山烟雨、黄峰晚翠、雁落莲池、槐荫古渡、方山晴雪、东楼望月、天柱晓晴。再如有武当第一宫之称的静乐宫。可惜的是,当年没有如今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以至于照片留存甚少,一些画家只好用手中的画笔来呈现美景。
文人雅士流连沧浪亭
丹江口水库尚未蓄水前,古均州城对面的东山山峰陡峭险峻。在陡峭的崖壁上建有一座“沧浪亭”,亭下滔滔汉江,绿水长流,隔汉水即与沧浪洲相对,沧浪亭与均州城隔汉水遥遥相望。

均州沧浪亭原貌
《水经注》记载:“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叫沧浪洲。水到这里形成停汇深寂的状况,显出碧绿鲜洁的景色,为汉水名胜的第一。”另据《天顺襄阳郡志》卷第一记载:“沧浪水在〈均〉州北四十里,俗传即楚屈原遇渔父歌沧浪处。”据《均洲志》记载:沧浪乃孺子歌处、屈原《渔父歌》之地。孔子曾带领他的弟子们到河南的邓县,后又由邓县入楚,路过均州沧浪洲。孔子坐在洲边石崖上休息,听到孩子们在崖下水边唱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孔子听了,即对弟子们说:“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后人为纪念孔子赴沧浪,遂在他坐过的石崖上修建了一亭,名曰“沧浪亭”,并在亭下崖壁上凿了斗大的四个字“孺子歌处”。此四字均用朱砂镶嵌,鲜红夺目,映及数里。历代文人墨客先后在此留下许多摩崖(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以证其事。此地山林青翠,鸟语花香,相映汉水,故被称为均州八景之一的沧浪绿水。
不过,对于沧浪亭的由来,还有一个说法,即该亭是为纪念屈原所建。据说在楚怀王二十四年,屈原来到汉水北的沧浪,实地考察前线失地情况,顺便考察民情。《史记》卷八十四中载:屈原至江滨,被发行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食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推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有了这段对话,后人就修了沧浪亭,以示纪念。
在古代,沧浪亭是不少文人雅士流连往返之所。此地曾有过熟美书院,还成立过兰心诗社。沧浪亭被淹没前,山上摩崖、石刻、碑记,有秦篆、魏隶、唐楷等各体。“沧浪”二大字为秦篆石碣,还有“孺子歌处”、“沧浪适情”刻于前石壁上。沧浪亭被淹没到水下后,文物部门曾在去年组织了潜水考察,水下沧浪亭只余台基,据说亭子等建筑在清库前就已拆除。
静乐宫被誉“小故宫”
被淹没在水下的静乐宫东西宽353米,南北宽345米,面积达12万平方米。静乐宫建筑群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布局设计,是典型的皇家宫殿建筑,沿中线甬道穿过六柱五间五楼华表式冲天大石牌坊进入净乐宫正门即山门,其中轴线上为三重殿,一进为龙虎殿,二进为玄帝殿,三进为圣父母殿,各殿均为大木结构,耸立于饰栏高台之上,殿的两旁建有东西配房配殿;在山门与龙虎殿之间的东西两侧对称座落着两座龟碑亭。进入静乐宫,使人总体感觉建筑物高低错落有致,沿中轴线序列空间逐步延伸进入热潮,在建筑的高低、远近、主从、虚实叠加,种种“形”与“势”的空间转换上形成丰富而完整的建筑体系,体现深刻的建筑审美意识和内涵。明、清名人游记中,把静乐宫描绘成皇帝居所,气势近似于北京故宫,故有小故宫之称。
在被水淹没之前,静乐宫原有宫殿、廊庑、亭阁、道房大小房屋520间,建筑风格具有皇家园林雍容华贵的气派。1958年建丹江口水库时,静乐宫两座国内罕见的巨型赑屃驮御碑及800余件精美的石构件拆运至丹江口市城郊,没能被拆运的就更多了。2000年,当地文物工作者利用枯水季节,又从静乐宫原址陆续抢回200多件露出地面的石雕构件。直到2006年,静乐宫才完成复建,新地址选在丹江口市城区东郊净乐湖北坡。北靠孟家岭主峰,东西两侧为其余脉,南临金岗水库(即净乐湖),与原静乐宫地貌相似。现静乐宫的总体思路严格遵循原静乐宫的建筑思路,并沿袭了明代道教建筑的特点,体现了原静乐宫的建筑艺术风格。

赑屃驮御碑
在复建而成的静乐宫中,两座赑屃驮御碑被列为国家保护文物。赑屃(bìxì),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传说赑屃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赑屃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赑屃治水的功迹,叫赑屃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赑屃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赑屃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赑屃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
现今静乐宫中的两座赑屃驮御碑,长为5.3米,宽为2.36米,高为8.5米,重达102吨,其中赑屃就重62吨,可见当年用人力和爬杆搬运之难。东面的赑屃驮御碑建于明代永乐十六年,西面的建于明代永乐十一年,是全国现存明代最大的两座赑屃驮御碑。
黄埔军校曾在周府庵办学
和静乐宫一起被淹的,还有不少道观、庵、庙宇,其中占地面积较大的是周府庵。周府庵位于草店北锦屏山,是一个私人的道教场所,占地面积达到7.25万平方米,地上建筑有400多间,据说是由名为周藩的官员所建。周府庵是武当山所有庵堂中最为精美的一处,整体建筑分为二十四个道院,殿宇道房四百余间。每座道院既独立,又相连贯通,整个庵内象迷宫一样,前去的香客们如果没人引路,或是缺少引路标识,很难走出这样一座私家道场,由此可见周府庵的宏大。
抗战时间,黄埔军校在全国相继建立了8个分校,即一至八分校。第八分校于1939年底在均县周府庵建立,学生总队驻周府庵校部内,其一大队及练习营一个连驻白果树之晋府庵,练习营本部驻遇真宫,军械所驻金花树,马区管理所驻紫阳庵,中正小学设白果树。第八分校虽然只存在了五个年头,但为抗日战争培养了4000多名军事人才。
在探测均州古城时,文物部门对周府庵也进行了扫描探测,初步确定周府庵轮廓清晰,文物点表面泥沙淤积很浅。
除了静乐宫和周府庵、沧浪亭这样直接被淹没在水下的古建筑景点,原古均州八景的部分景观也被水淹没,尚存的只有“龙山宝塔”和“方山晴雪”能在特定的方位观赏到。
均州古城虽然成为水下古城,但均州一路、均州市场、老均州风味鱼等和均州有关的标识,仍在丹江口市的大街小巷里四处可见。承载着均州人们记忆的古城留在了水底,大家对古老城池的怀恋与向往,寄托在新城市的众多建筑名称里。
补白:千岛湖底的古狮城
狮城水下古城是指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下的古城。狮城从被作为县治到1959年新安江水库蓄水被淹,历1339年,一直是原遂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水下古城”。
2001年9月至2002年7月,千岛湖风景旅游局对狮城进行了长达11个月的水下探摸。发现古狮城完整性令人惊叹--城内外原有的整体布局没有改变,包括桥梁、古井等都还保存;有些木构建筑的梁架、瓦顶等都还留存;明清时期的牌坊上,所雕的图案还清晰可见。2005年,当地旅游部门再次发现,千岛湖水底除了有狮城和贺城两座千年古城,还有威坪、港口、茶园这3个大型古集镇,当时保存也较完好,它们与两座水下古城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下古建筑群。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