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兴居炒肝的“标准化”之路,顶针块”的肠子为一两(大约是六块),肝儿两钱(两片)。勾粉芡须使用某牌淀粉三包,兑水20升,酱油1升,蒜末5斤。蒜末要求剥好、洗净的大蒜,用工具均匀捣碎。
![E%HD@9[CVEEB)6YVD9X]3%C_调整大小](http://static.takefoto.cn/img/2017_pc.jpg)
炒肝包子,今天我们说它。
包子为18到22褶,每个包子面剂25克,水打肉馅15克,大葱5克。共45克。入电蒸笼后先关闭笼门,再按动定时器设定6分30秒(冬季7分钟),设定时间到后延时15秒,揭盖出锅。
![[)D8]5Q9D0G{SHSHIC%1)$B_调整大小](http://static.takefoto.cn/img/2017_pc.jpg)
猪肉大葱的包子,最配炒肝味儿。
这还是咱北京人在街头巷尾几张桌子的小饭摊、简陋的小饭馆里常吃的那炒肝包子的早点吗?
是或不是,顾客说了算。很简单,“好吃、好看”,四个字儿就足够了。
然而就是如此“简单”的要求,却难住了这传统的老北京小吃的发展——绝大多数的北京本土小吃,仍然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
与此同时,洋快餐在京城街头的店铺已经数不清了。
老高把原因归结为“缺乏标准化”。他不姓高,乃是天兴居的工作人员,北京人,也是个高人,但不愿透露姓名,暂且把他称作老高。

2011年冬天,天兴居炒肝店在鲜鱼口重张开业。
这些年,老高一直在致力于推行天兴居炒肝、包子的标准化进程。按理说,“标准”对中餐是件很“膈应”的事情,我们常见的菜谱上,“微量”、“少许”、“一勺”之类模棱两可的东西太多了。很多人甚至认为,中餐的魅力,一定程度上,恰恰是厨师手里功夫那细微的差别。
反观洋快餐,不必多说,连您也一定能说出一些烹调时统一的细节要求。
算起来,天兴居的炒肝、包子标准化已经推行了约有五年时间。这五年里,天兴居从鲜鱼口重张开业,到现在发展成北京有五家店铺。
也许五家店铺算不上多,算不上很成功。但就这五家店,已经难住了天兴居的老师傅——郑建华。他是炒肝非遗的传承人,北京人。
标准化发展,别无选择
作为天兴居的“技术负责人”,郑建华的大多数时间并不会用来亲自下厨,而是梳理标准化的思路,并且带好徒弟。

郑建华师傅。品尝炒肝挑毛病。
想成为一个好的炒肝师傅,或者说任何小吃的制作者,都需要长时间的努力。郑建华同意老话儿说的“三年学徒”,花时间观察徒弟悟性、人品。
然而现在的鲜鱼口天兴居店,大多数的小工,干上几个月一定会离开。而且这些小工没有北京人。像天兴居这样的国营老字号,提供的薪水实在是没什么竞争力。
老高讲了一个故事,不久前,有个小伙子来到这里找工作,试用的时候店里老师傅们发现,这个小伙子绝对是个熟手,因为他每分钟能包七八个包子,超过了其他工人每分钟四五个的水平。
既然能干,工钱当然要多一些。店里给他开出了2500元的工资。然而三个月之后,这个小伙子提出了辞职。
老高有些意外,他想要给这小伙子涨些工资,便找他谈,“再涨300块钱工资,2800块。别忘了,公司还要给上社保,每个月这些费用也得有七八百块了。加起来有3500块,你去了别的饭馆,也就是这个工资了。”
小伙子回答很痛快,“你直接给我3500块钱,我就留下。我不要社保。”
在北京打工的人,很多都享受不到正规的社保与劳保——其实是他们为了眼前的收入,主动放弃了保险。但这便是“国营”的“痛处”,按照规定,所有的工人必须有正式的劳动合同与社保。而且,相当严格地执行着8个小时的工作制度,以及每周至少一天的休假。“这是集团的规定,更是国家的规定。”
鲜鱼口的天兴居,一共有39个职工,每个班上约有20多个人在忙活。如果是不讲规矩的小店,20多个职工连轴转也能转下来。
相比之下,天兴居的人工成本明显要高出一大块。这个矛盾对于国营来说,无法解决。所以天兴居很难在这种情况下留住年轻人。
后来老高证实,那个辞职的小伙子,其实是个同行,专门来学艺。来了之后发现,不仅工资低,很多技术他接触不到,于是就走了。
不说他了。虽然手底下有几个上进、有悟性的徒弟,但火候都远远达不到郑建华师傅能满意的程度。于是,至今郑建华师傅没有物色到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学徒精神已经找不到了。”
![WZ[B6023CKJD@])XE_BIM%8_调整大小](http://static.takefoto.cn/img/2017_pc.jpg)
郑建华在做炒肝。旧时代学徒精神找不到了,并不意味着没有努力的徒弟,只是做事风格、追求与过去不同。
但发展的脚步不等人。2011年初,鲜鱼口天兴居重张,并且在年底就开办了第二家玉蜓桥店。那段时间,郑建华师傅往返于两个店之间,力求两个店的口味一致。
但事实证明,他一个人做不到照看好两个店。
这仅仅是两家店。在这个热爱小吃、神话小吃、吃货遍地的京城,两家店太少了。如果没有一个生产标准,就无法保证口味、感官上的一致性。
然而,标准化后面,又是一堆一堆的难题。
标准化后面的配方保密
在标准化这一工作开展之前,天兴居早已有配料的秘方。这些秘方掌握在店里主管人员的手里,比如非遗传承人郑建华,以及“配送中心”的领班工人。
所谓标准化,便是将这一秘方的一些环节,再次精确化,行成一些条款以执行。比如开头咱们写到的配方中的“秘制酱油”和“包子馅”,这二者都是在配送中心严格制作。
![~T10L0D]2YLL@{W3)E4F543_调整大小](http://static.takefoto.cn/img/2017_pc.jpg)
天兴居的柜台前,包子还在锅里,人们焦急等待。
这样做有三个优点,其一保证各家店成品口味尽量一致;其二节约店内的人力成本、节约后厨空间;其三,由于所有涉及秘方的东西,都由两个人掌管不同的配料,也做到了保密。
食品机械工业化程度差
配方标准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实际的差异。
“你看这个包子,严格要求的话,它不合格。”老高指着盘子中,一只褶中间留有小孔的包子说。虽然包子馅是统一配送的,发面配方乃至包子的重量都有标准,但发面的过程、包包子的过程仍然是手工完成,难免出现一些差异。
“有标准还干成这个样子。若是没标准,差异就更大了。”老高感叹。
而郑建华的手机里,存留着一碗碗炒肝的照片,那是几个让他比较满意的“高徒”勾出来的炒肝。“这个,颜色太深了。那个,炒肝缺乏光泽。你瞅瞅这碗,这是我自己做的。”相比之下,郑建华自己制作的炒肝颜色更红润,“饱盏含晶”。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标准化的制作过程,为什么会有颜色与质感上的差别呢?
郑建华解释,秘制酱油、水、淀粉勾兑的过程,制作者要站在锅旁,将三者缓慢加入,同时搅打成千上万次,以保证其质感。制作者手法、力度稍有不同,便会出现差别。
而颜色的差别,是来自秘制酱油本身。秘制酱油,是由成品酱油和调料配制而成,配送中心可以将调料精确化,却难以保证酱油的质量绝对统一,因为酱油是来自调料厂家的。他时常在同一批次的酱油中,发现颜色深浅不一、咸度不一的情况。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他可以在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及时调整。比如秘制酱油原汁颜色太深了,就少放一点儿,浅了就多放一点儿。

另一碗炒肝。比刚才那碗颜色稍深。这种细节都要把握到位,才是一碗好的炒肝。
然而这一做法,显然又增加了人为的因素,与标准化的初衷相违背。
郑健华认为,与其去讨论标准化与人为因素的矛盾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倒不如去考虑另一个方向——食品机械的水平。
天兴居无法去要求酱油厂家做到一致,但可以要求店里产品尽可能一致。而最好的方法并不是制定非常严格的标准,前面说过了,标准再严格,到了执行者手里,也会产生细微的差别。
最好的方法是:使用机器。
话说回来,老高曾经听天兴居的老一辈师傅说过,早年间天兴居的小伙子练手包包子,是在包子里包水。也就是说,以水做馅料,包好的包子必须滴水不漏。而今,这种厉害的手艺基本无人能做,练手的伙计们都改为使用面团为馅儿了——不浪费。
如果人的手艺不能达到如此完美的境界,那何必不用机器呢?
![8F9HB{8US4Q`K]J53`BE636_调整大小](http://static.takefoto.cn/img/2017_pc.jpg)
郑建华师傅在灶台上准备开水。
“我们试用过一段时间包包子机,结果,被顾客们骂的一塌糊涂。”老高说。
为了保证品质,包子本身使用的全都是前臀尖的好肉,成本偏高,且这一成本限于市场行情无法降低。那么,以机器代替人工成本,看似是最好的方式。
但是,无论是顾客还是老高、郑建华师傅,统统认为,机器包子的口感味道,实在是难以和手工相比。
对于顾客消费者来说,价格与口味之间,是一种博弈的关系。如果口感不好,那么降低价格,也能让顾客满意。可惜,事实上降价也是无法实现的。老高曾经到许多厂家调研包包子的机器,也仔细计算过当年店里使用机器的成本。
一台机器,每分钟可以包36个包子。鲜鱼口天兴居店,每天可以出售3000个包子。也就是说,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就能生产出足够鲜鱼口店使用的包子。如此低效率使用机器,结果就是赔钱。
好在天兴居不止一家店,现在已有五家店。如此使用机器生产,统一配送,看似成本可以降低。然而“统一配送”四个字,又意味着巨大的成本——物流。按照相关标准,食品配送需要冷链,即便这样做,成本并不会像想象中一样的低,都算下来,价钱与现在已经相差无几了。
差得还远着呢!既然冷链运输,那就需要速冻。参观食品速冻机械,更是给老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且不说一台机器就要几百万上千万元,“日本的机器,10秒钟就能冻上;德国、西班牙的机器,5秒钟就能冻上。我们去参观之前,与对方预约,对方说让我们等等,等待几拨参观者一起到来,才方便向我们展示。因为开机一次的成本太高了。”
这样的流水线若运转起来,产量巨大,天兴居怕是死都卖不出去这么多包子啊。放在冰箱里冻着?冰箱不是钱吗?仓库不是钱吗?电不是钱吗?
但话又说回来,既然瑞达、猫不闻……数不清的品牌都能做速冻食品,为什么天兴居不能呢?
老高解释,其一,天兴居本来就是个饭馆而已,至少到现在,还属于小规模的小吃店,它本身没这个实力;其二,尽管后面还有餐饮集团依托,但现在的市场时机,速冻食品行业竞争本来就很激烈,若天兴居进来横插一腿,很难说清最后会获得什么样的结果。
为什么洋快餐能做到的事情,天兴居做不到呢?原因也很简单——一顿包子炒肝,与一顿汉堡包套餐相比,其原材料成本可能更高。但是顾客可以花30块钱去吃汉堡包套餐,若是包子炒肝一顿饭也30块钱的话,怕是骂街的人就更多了。
顺便说,现在天兴居一碗炒肝9块钱,一两三个猪肉大葱的包子是4块。老高说,他扛了很久,直到前一阵儿实在不得已,炒肝涨价1块,包子一两涨价5毛。
国情就是人力成本太低
站得再高一点看,整个国家的食品工业机械发展,还在受着另外一个因素的制约——人力成本。
人多。说到所有社会现象的时候,我们都无法摆脱这一国情。这是一个已经形成的事实,在讨论商业出路的时候,我们更无法去讨论历史原因与功过。
于是,像天兴居这样的比较讲究的国营小吃店,使用工人现包包子,成本明显低于上述的使用食品加工机械,而且口感也更好。

鲜鱼口店后厨。这个店生意好,总是得有六七个工人忙着包包子。
老高很明白,长久看来,人工为主、机器为辅的方法,并不是快餐发展佳径。可惜,在这样的国情之下,整个食品机械行业的发展,都在遭受着人力成本低下的阻力与冲击,与发达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难怪包子饺子这些颇具中国特色的食品,难以做到与手工媲美。
想多开店谈何容易
量。只要有“量”,一切都好办。这也是产品开发的经典法则,更是洋快餐的成功之道之一。
“你知道吗,洋快餐开店的租金,比想象中低得多。他们能拿到最便宜的地皮。”老高说,“举个极端点儿的例子吧。一个商场开业,某著名品牌想要进驻,商场甚至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内免费提供场地,因为那些品牌能提升商场形象,对顾客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洋快餐虽然不那么高档,但至少是个“国际化”的样子嘛,也得照顾。
而天兴居,抱歉,你没这个影响力。听说欧洲人不吃猪下水,于是人家商场经理就会说,都tm国际化大都市了,你还拿猪下水糊弄谁呢?
拿不到便宜的地租,炒肝包子价钱压不下来。如果为了经营定价挺高,咱京城的老少爷们儿还认不认这一口儿,可就难说了。
天兴居到底变味儿没?
自从鲜鱼口老店2005年拆迁停业,2011年重张开业,至今已有5年。这五年里,郑建华和老高在店里,见识了无数老主顾饱含热泪吸溜下一碗炒肝,也见识了无数老主顾一声叹息:“变味儿了。”

还得拿这张图说话。按老理儿,炒肝得转着碗吸溜儿,而不是用勺、筷子扒拉着吃。
到底天兴居变味儿没?郑建华说,一点儿都不变,那是不可能的。
从一碗炒肝两三块钱,到现在9块钱,从北京的房价每平方米几千块到现在几万块,一切都在改变着。
前一阵子,有老主顾抱怨包子发黄,郑建华无奈地向客人解释,之前含铝的泡打粉已被禁止使用,配方改变当然会造成差异。
不用泡打粉,用面肥多好,成本还低呢。但是,不行。包包子都是在店里进行,每天要用好几大缸面肥,您到天兴居那拥挤的后厨里看看,哪里还摆得下几只大缸。
还有猪肉,“当年的猪出栏时候什么分量,现在又是什么分量。”
更要命的,就是“期待值”。当您饶有兴趣地逛完了草厂、长巷那边的老胡同(举个例子而已,那边胡同也已经翻新了),又累又饿,突然发现鲜鱼口里天兴居开着,叫上一碗炒肝几两包子,趁着热乎吃到嘴里的时候,感觉一定是不错的。
然而当您走过那条变了味儿的前门大街,饱览了满街的全国通用旅游纪念品,感叹老北京不再的时候,走到天兴居店里,难免也会想,一切都变了。
这个时候,天兴居的炒肝包子,一定不是您记忆中的味道了。若再去一家“分”店,我们更会觉得它不正宗。
相比之下,洋快餐店连点餐台的亮度都有明确的统一标准,它们的标准化,已经超越了味觉,延伸到了其他的感观上。不服不行。1930年肯德基创办,1940年麦当劳创办,它们和平地走过了七八十年的发展。
而我们,改革开放刚刚40年,对天兴居这样老字号小吃来说,更要命的拆迁、停业、重张,只不过是七八年前的事情。
我们都是普通人,这些年物价上涨、房价上涨、工资嘛,哎……提到老字号小吃,我们理所当然地觉得,它应该经典、便宜。
这种期待值后面的失落,老字号小吃也不得不背负。

刚出锅的炒肝。
也许有些朋友会认为,“大发展”对于“小吃”来说,并不是正确的方向,否则这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中,小吃早就变成大饭庄了。
然而在如今这个社会,有几个人,几个单位,能完全放弃经济利益呢?发展至此,遇到岔路口的远不止天兴居一家。无论国营私营,小吃究竟一直“小”下去,还是“以大见小”,或是以小见大,都是摆在经营者面前的问题。
将来有机会,咱也找其他的小吃店聊聊,听听更多经营者的想法去。
情到深处
说了这么多。一个小小的炒肝店,老字号,天兴居,它的发展后面,有这么多的难题、困境,但也有一些心得与成功。不可否认,把炒肝包子标准化,让天兴居迈出了一大步,发展出了几家分店。但下一步如何发展,如何解决这么多难题,像老高这样的企业管理人员,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
商业上的事情,与看官您,与我,都没什么关系。可是,生活在这座古城,您和我一样,都是炒肝包子的忠实爱好者。
老高哭笑不得地说,2011年初鲜鱼口天兴居开业的时候,制作了一批精致的铜牌,作为付款后领取炒肝的凭证使用,颇有复古风范。
结果您猜怎么着?没俩月,那批铜牌丢光了。
“14块钱一个铜牌我订做的。就算顾客买一碗炒肝不领取,而把铜牌拿走,我也得赔6块钱啊。”至于丢失的带有天兴居logo的盘子、小碗,更是数不胜数。
2011年底,天兴居东侧路分店开业的时候,老高曾经见到过一位老主顾,他走进店门,望着房顶上挂着的四个倒扣大碗的吊灯一愣,“没想到,你们还懂得这个。”
话出有因。天兴居的前身会仙居、天兴居两家店铺,分别开业于同治年间和民国二十二年。早在会仙居的时代,小饭馆会出售“折箩”,也就是附近剩饭菜再加工,这是穷苦人的美食。
有一天,一个老人到此吃饭,酒足饭饱现了原形,是个神仙。神仙一高兴,就指点了小店一下,让小店在四个角各倒挂上一只大碗,“保你躲过一次灾祸。”
![JGD[BT(6}7JVWG}[4F5U{]8_调整大小](http://static.takefoto.cn/img/2017_pc.jpg)
天兴居老照片。来自网络。
清末义和团进京,曾经在前门放了一把大火。说来奇怪,倒挂四个大碗的会仙居小饭馆,果然就躲过了这场火灾。
这段故事,连老高和郑建华原本都不知道。小店装修完毕,建筑公司撤离的时候,这几只大碗造型灯,便倒挂在了店里。“当初还纳闷呢,怎么把碗倒挂在屋子里了?水能聚财,若是倒挂,财岂不全流走了?”
原来,是建筑工程公司有老师傅知道这个传说,如此设计施工后,故意把悬念留在了小店里,直到这位老主顾前来抖开了包袱。
此后天兴居开业的分店,都遵守着这一传统。
无论是偷走铜牌,还是倒挂大碗的传说,这都是爱,说也说不清楚。作为北京人,我们期待着京味儿饮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若您真的读完这篇晦涩复杂的文章,再去天兴居吃上一份炒肝、包子,也许会有不同的感觉吧。
话说不久前的一天,鲜鱼口街上正热闹,快到饭点儿了,一个乞丐走进了天兴居。郑建华没好气儿地从后厨走出来,这乞丐,真会找地方,鲜鱼口如今是美食街嘛。
“你要干嘛呀?这不是耽误我们生意吗?”郑建华问。
“我饿了。”东北口音的乞丐拿出一只大碗,做出“不给我饭我就不走”的姿态。郑建华无奈地从后厨盛了一碗粥给他,“捞的都是稠的。”
谁想到,乞丐还是不走,“我不喝粥,我要吃你们那个,”他指着旁边顾客碗里的炒肝,“这个我没吃过,看着好吃。”

如今的天兴居招牌。
郑建华把他撵到了店门口,乞丐却直接就躺地上了。真是哭笑不得,没想到这年头还能遇上这样耍赖的乞丐。郑建华只得到后厨,给乞丐盛了一大碗炒肝芡,“给你盛啦,走吧,去别处吃。”
乞丐端着大碗,走到了鲜鱼口街对面的一处拐角,从怀里摸出一个馒头,蘸着炒肝芡,美滋滋地喝了一大碗。
临走之前,他回到店里告诉郑建华,“这个真好吃呀!”
后来呢?后来这个乞丐就走了,再也没出现在鲜鱼口街上。老高和郑建华聊天的时候,说起这个乞丐——
他俩希望,乞丐去天兴居的分店了。如果真的是这样,说明天兴居的标准化工作成功了。
谢谢观看。朋友们如果对天兴居炒肝有什么意见建议,欢迎留言。我将转达给老高、郑师傅。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猫儿胡同”,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来源:微信公众号 猫儿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