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一个“吃货”的美国饮食随笔
纽约我来过几次,属这次印象最佳。当然这要感谢我的朋友宋冰将曼哈顿95街西的房子借给我住。房子很老,古色古香。过一条马路就是中央公园,闹中取静。二楼只有我们一家,十分安静。我把餐桌改成画案子,闲了就画。由于离着公园很近,各种颜色的鸟在窗外飞来飞去,叽叽喳喳。离我不远的地方就有个中餐馆,附近意大利餐馆多一些,各有各的特色,都不软。地段贵的地方一切都要方便,这当然包括吃喝。
作者 李津
民以食为天
在纽约的很多朋友都知道我爱吃,同时又热衷于用画表现这些与餐饮有关的作品,所以就把我的进餐时间分配了出去,安排得满满的,可说是餐餐都精彩。每个朋友都有自己的美食角度,当然他们的选择都是精心筛选的。第一天刚下飞机,纽约朋友龙美仙女士就带我去了一家中餐馆。餐馆不在唐人街,但做得很好吃,川菜,湘菜,沪菜,粤菜样样都有,这种混搭的饭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很多。其实在国外,任何一家中国馆子都不敢称其纯粹。那天晚上我们吃到了麻辣龙虾和清蒸鱼。一同进餐的还有郎朗在美国的钢琴老师,他也是那个音乐学院的院长,老头食欲很旺,喜欢中餐。
纽约是个极开放的城市,包容性强,任何文化都有他的知音。我的理解,不嫌多只要好是纽约对世界的态度。我对纽约的感受,这个城市给人一种积极的东西,莫名的一种热情和自信。当我们真面对一种丰富感时,可能任何把事情复杂化的意图都无意义。我始终认为吃饭真没必要分雅俗,饿了,吃什么都香,但不一定都吃出好来,讲究有讲究的道理,随意的有随意理由。开馆子的人有理念,有对环境的要求,有对食客的引导与暗示,这是必要的。我去过一些高档的馆子,他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渲染及推广有其用心。不仅环境,包括灯光,桌椅,侍者服饰,所摆鲜花及酒局餐具和装饰品,都会有一种关联,都是一种造境。所以,吃高档馆子的人首先不是以充饥为目的的。我喜欢吃馆子前先洗个澡,换上干净的衣服,神清气爽的去赴宴,吃之前就已经先预热了。无论做什么,愉快的心情很重要。依我看,很多西方人吃饭和听歌剧差不多,打扮得周吴郑王的,很绅士,有仪式感,我觉得这样挺好。如果我是厨子,我会高兴!这种郑重的欣赏和品尝,是对烹饪的一种尊重。
我真的喜欢不以吃为目的的人,他们往往是不紧不慢的,从容对待端上来的美食,好像窗外射进来的阳光,周围食客的眼神,跑堂的不经意弄出来的杯盘声都胜于食物本身。慢慢地受用,细细地体会,真的牛!我的一位中国朋友总说他喜欢阳光早餐,在这里我找着了。有时我也想天津的早点,煎饼果子,锅巴菜,豆腐脑,大饼油条,茶鸡蛋,也真够牛的,只是缺点清透的阳光,或者差一朵插在酒瓶里的郁金香。
在纽约正好赶上圣帕特里克节,它是源于爱尔兰的节日,满街都是穿绿衣服戴绿帽子的人,有花车游行,有鼓乐队,有狂欢的人流,纽约的街道霎时变成了绿色的海洋。我站在街口看着穿行的人,有戴面具的,有奇装异服的,很多年轻人,漂亮姑娘和小伙,拍了一些照片,眼睛很“累”,不够忙的。回到住所画了几幅节日的场景和一些带绿帽子的人物,在中国这可犯大忌,不过我真的觉得大量的绿色很漂亮,本打算这次赴美不画人物只画食品,结果还是先从人物入手了。在纽约可以看到各个国家的各个民族的人,各种肤色,各种造型,画人物的到这里可如鱼得水了。只可惜时间太短,每天都有安排,有时只能半夜起来画画。创作热情高涨,只是叹自己精力大不如前了。
我喜欢日料,在纽约有好的日料馆,大多空间不大,有些在半地下,但品质一流。加之美国的食材好,海鲜新鲜。日料精致著称,刀功没得说,打扮菜品,注重美器,用心色彩搭配,这些都是日料强项。我喜欢他们把生猛和血腥的东西变得这么文雅和讲究,且东方情调十足。如同他们的茶道和插花一样,有一种静心的氛围。味道自不用说,食材本色,少油少盐,健康。追求视觉快感是日料的核心,所以嘴和眼在进餐时一样重要!
纽约有一家俄罗斯餐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家馆子很古典,俄罗斯的老贵族馆子,透着一股法国味。同样是红菜汤和北京的“老莫”还真不一样,餐厅很路易十四,餐具也讲究。我本来是想吃一顿本色一点的俄餐,结果,那位俄罗斯朋友还是没有带我去布鲁克林那家,仍在曼哈顿找了这家,新开张的馆子的确高档,有贵气,看来俄国人也要面子。
赴美待的这一个多月,前两星期在纽约,后面的日子到波士顿。纽约安排社交多一些,波士顿主要是创作,我在波士顿有个工作室,是我的朋友用他们的储藏间改成的,也像我国内画室一样,墙上钉着铁板和毛毡,用磁铁固定作品。空间不小,有一百平米吧。在山坡下,出门是树林,树有上百年了,挺粗,松鼠跑来跑去。小花小草遍地,环境没的说。我的房东是两位医生,一位是眼科专家,一位是全科专家同时也是著名诗人,两个人是同性恋,在波士顿可以结婚,他们已是二十多年的夫妻了。两个人学文修养智慧都不一般。我们是好朋友,也有一些投脾气。我最早来波士顿时,通过波士顿美术馆的小舟租到他家的房子,后来我们成了好朋友。我在他家创作了很多很多作品,有些也被波士顿美术馆收藏了。后来我们又来美国看他们,住在他家已经不是房客的角色了,是来访的中国朋友,再后来就有了这个工作室。我给这个工作室起了个名字叫"古德堡",找人用木板刻下来挂在那里。
波士顿和纽约太不一样了,波士顿安静,文雅,学府气,城市很老派没什么高楼,我喜欢在这里创作。我这次食品长卷的创作就是在这里开笔的。每天很规律的生活,早晨起来画画,中午睡午觉,下午再画到晚上进餐,吃好吃的,喝小酒,回来躺在床上听上一段评书,老单播的武侠演义之类,日子充实而顺当。只是时间太快,转眼又要走了,一切都那么匆忙。
我在附近四川饭庄存了一瓶一斤半装的尖庄白酒,到回国前了才喝完。我过去买酒的店如今改成健身房了,美国人慢慢的会远离烟酒,越是发达国家的人会越惜命。我们总在谈饮食的时候忘了载体,如果没有好的身体何谈美食,没有健康一切都无前提。在美国的大街上总会看到跑步的人,锻炼身体胜过了吃饱喝足,吃得健康,吃得有滋味,吃得艺术,吃得放心,应该是我们所希望的!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