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讯,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曾以共产党人英名命名的县市有30个,现在仍以革命先烈作为地名的有7个,其中,陕西省以志丹县、子长县、子洲县名列第二。

陵园深处是烈士纪念堂和刘志丹将军之墓。陵园内刻有毛泽东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说:“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刘志丹的亲属及后人在陵园内种下的松柏已成林。

在陵园内只需手机扫描“志丹无线城市”牌子上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志丹县的信息。

在陕北各地的纪念馆里,刘志丹和谢子长往往被同时提及,正是两人的亲密合作才使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仅存的一块具有战略基地作用的革命根据地。

刘志丹慰问伤病中的谢子长的雕塑成为经典,两人在革命中建立的友谊传为佳话。

维修中的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1936年7月至1937年1月,曾是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政府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共继江西瑞金之后确定的临时首都之一。
在位于陕北延安市志丹县城北的炮楼山和瓦窑山间的山坡上有这样一座墓园,它修建于1940年。墓园的主人是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刘志丹。
对于刘志丹,在人民群众中有许多传说,一些外国记者把他比作英国传说中的好汉“罗宾汉”。其实,刘志丹纯系一个“书香之家”的子弟,其祖父刘士杰是清朝贡生,父亲刘培基是清朝秀才。刘志丹在榆林中学读书时,从老师杜斌丞、魏野畴、李子洲那里读到了《向导》、《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刊,产生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秋,党组织派刘志丹去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就读期间,刘志丹结识了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王懋廷等共产党人。1928年,刘志丹参加领导渭华起义,任军委主席。
红军长征进入哈达铺,领导人从收缴的《大公报》、《民国日报》和《西京报》等报纸上,知道了“陕北刘志丹部己占领6座县城,拥有正规红军五万多人,游击队、赤卫军和少先队二十余万人,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的危险性”。陕北已成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惟一保存下来的革命根据地。中央以此作出进军陕北的决定,使陕北最终成为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
1936年,刘志丹率红二十八军渡黄河东征,在指挥部队攻战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中弹牺牲,年仅34岁。为了纪念创建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刘志丹,1936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把保安县改称“志丹县”,志丹县这一名字沿用至今。
近几年,志丹,这个有着红色印记的革命红都,打出“红都保安”、“将军故里”两张名片,连续6年被评为“陕西十强县”,十余项“国字”号金牌,为革命红都树立了新的标杆。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王炳辉 程功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