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回顾北京百货大楼变迁史:柜台曾经常被挤碎 如今能“买到世界”

2019-08-29 02:07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晚报

买粮食得凭粮票,买肉得有肉票,买布有布票;想买台电视机,提前一宿通宵排队都不一定能轮上;百货大楼卖新款皮鞋,人多到直接能把玻璃柜台挤碎。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消费市场中出现的新产品激发了人们的消费热情。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种设施现代、颇具特色的购物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西单、前门、CBD、三里屯、中关村等多个商圈在北京遍地开花、争奇斗艳。人们逛街不仅仅是为了买东西,商场、商街、商圈不再是单纯的购物场所,而成为了集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

建国70年来,北京商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力量之一,也成为展现首都良好形象和现代经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商品供不应求 柜台常被挤碎

1979年,从部队转业的刘冰进入北京市百货大楼,开始在针织部“站柜台”。那时候的百货大楼,是我国自行投资、自主建造的第一座大型百货商场,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店”,全国各地的商品都要优先供应百货大楼。但尽管如此,商品依然供不应求。拿刘冰工作的针织部来说,无论是毛衣、毛线还是床单,一旦来了新货,立刻就会引起轰动和抢购。百货大楼第二天要卖皮鞋,头一天,柜台前头就开始临时搭起铁杠子,否则柜台能被挤碎。“那时候经常发生玻璃柜台被挤碎的事。不光卖皮鞋,卖床单、卖毛衣都曾经挤碎过柜台。”刘冰说。

上世纪80年代,百货大楼进了一批电视。想买电视可没那么容易,得先领票。领票的队伍拐着弯,从百货大楼门口一直排到故宫东华门的红墙下。第二天发票开始卖电视,头一天晚上8点就开始排队了。

即使休息不当班的日子,刘冰的大部分时间依然在百货大楼内度过。“很多过去的同事托我排队帮大家买东西。有托我买皮鞋的,有托我买床单的,不上班的时候,我就帮别人排队抢购。”刘冰说,很多人在百货大楼买完东西,连印有“北京市百货大楼”字样的那张包装纸都舍不得扔。来北京旅游、出差、办事的外地人,宁可不去景点,也得来百货大楼买点儿东西。那包着“北京市百货大楼”字样的商品就是最值得炫耀的北京礼物。

过去,百货大楼的售货方式还是传统的“柜圈”。四溜柜台围成一个圈,售货员站在圈中间,所有的顾客都围在圈外面。“这种特殊的售货方式,和以前物资短缺有很大关系,物资少,人抢购,开放式柜台显然不适合。”刘冰说,随着物质极大丰富和市场的逐步放开,如何让顾客和商品更加亲近,增强体验感,成了大家思考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百货大楼的售货方式与时俱进地发生了变化,取消持续了几十年的“柜圈”式售货模式,改成了开放式售货,让顾客可以和商品亲密接触。

1999年,从来没停业过的百货大楼,第一次闭店半年进行改造。“没想到,这在当时也引起了轰动。”刘冰回忆说,人像潮水一样涌入大门,想着百货大楼要临时关张半年,大家都想来送送,一直持续到很晚,顾客迟迟不肯离去,店门都关不上。

商场升级改造 “老情怀”被保留

改造到底要如何进行?当时已经是百货大楼总经理的刘冰提出,百货大楼的改造,要将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

首先被保留下来的是“小商品屋”。上世纪90年代,由于利润太低,很多大商场早就不再卖小商品了。刘冰说,百货大楼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所以一定要将针、线、挖耳勺等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小商品保留。百货大楼保留下来的“小商品屋”被顾客点赞:“这还是我们老百姓的百货大楼。”

被保留下来的还有张秉贵的糖果柜台。张秉贵的儿子张朝和被特意调到了糖果柜台,子承父业。很多顾客不远万里从外地赶来北京,专门奔着张秉贵的糖果柜台而来,就是为了回忆一下张秉贵师傅当年为自己服务的场景。一直到现在,百货大楼都专门设立有张秉贵纪念馆,不仅保留了张秉贵的老秤,还复制了老糖果柜台的样貌。

改造中,深受顾客喜爱的布鞋柜台也被保留。别看一双布鞋才20多块钱,但百货大楼的布鞋柜台,一年足足能卖出1000多万元。“就算要改造,也要保留老百姓心目中传统的东西,让大家一来百货大楼就感觉亲切。”刘冰说。

虽然安装上了最新式的滚梯,但是楼梯旁的大理石扶手依然被保留下来。“大理石扶手几十年来被顾客的千千万万只手摩擦得锃亮,有些地方甚至被磨得凹了下去。这是百货大楼的珍贵记忆,改造的时候一定要保留下来。”刘冰表示,半年的改造期结束后,百货大楼的开门重张再次引发了轰动。几十万人在重张日涌入百货大楼,刚刚安装上的滚梯甚至被压得“瘫痪”,只能开一会儿就赶紧“歇歇”限制客流。

买买买 从“买全国”到“买世界”

百货大楼的变化代表着王府井大街的变化。从1995年到1999年,王府井大街步入了大规模建设期,南有东方广场如火如荼地开工,北有新东安市场开建。除了百货大楼之外,购物中心这种全新的业态也首次出现在王府井大街上。从1999年到2007年,王府井先后经历了4次大规模改造。

“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改造提升是从2016年开始的,也就是历史上的第5次升级改造。”王府井建管办副主任连占国表示,关闭东华门夜市、清退街面存在了17年的水吧、王府中环开业……与以往的每一次改造都不相同,除了环境品质提升外,同步提升的还有大街的整体业态。比如,今年王府井大街引入了乐高旗舰店和NBA旗舰店。“我们正在和ZARA、阿迪达斯、华为等多个品牌洽商,准备将更多知名品牌旗舰店引入王府井。ZARA就已经选定了王府井大街上的穆斯林大厦。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王府井大街将变身‘全国最好的商业街’”。

王府井大街又是北京消费文化的缩影。北京最老牌奢侈品专卖场所国贸商城、SKP、西单商圈第一家大型购物中心西单大悦城、金源燕莎Mall以及自2002年首次进驻北京后如今已遍地开花的奥特莱斯……随着西单、CBD、三里屯、金融街、望京、五棵松等多个商圈的崛起,京城商业竞争愈加激烈。人们早已不再满足于“买全国”,而是进入了足不出北京就可以“买世界”的新时代。

不仅如此,过去天一擦黑就关门的各类商业设施,也在悄然延长各自的营业时间,打造京城“夜经济”。自从今年7月推出《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以来,京城多家饭馆延长营业时间,深夜两点多依然可觅灯火通明的“深夜食堂”。24小时书店、24小时便利店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外卖夜宵订单同样出现了“越夜越繁忙”的趋势,22点以后的订单量和消费总量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提升,而且零点前后的消费增长最为显著。

来自市商务局的统计,2017年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1978年的262倍。在商业服务业领域,人们经历了商品严重短缺到极大丰富,实现了单一商品消费到商品和服务业消费并重、简单流通方式到多种业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消费已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6成,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保障民生的“稳定器”。

大事记:

1955年9月 由我国自行投资、自主建造的第一座大型百货商场——北京市百货大楼开业,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店”。

上世纪70年代 经过整整6年,重新建设的西单商场亮相,成为西单地区最繁华的中心。

1988年 地下三层、地上八层、面积达1.7万多平方米的隆福大厦建成。

1990年 国贸商城开业,成为北京最老牌奢侈品专卖地。

1992年 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燕莎友谊商城开业运营。第一个引进外国商号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赛特购物中心对外营业。

1997年 我国首家合资连锁商业企业——中日合资华堂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在京成立。

1998年 北京建立最早、已有100多年历史的“东安市场”原址重建,更名北京新东安市场。

1999年 王府井大街改造成为步行街。

2003年 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在港上市的国内民营商业企业。

2007年 西单大悦城开业,成为西单商圈第一家大型购物中心。

2008年8月 拥有570年历史的前门大街重新开街,再现清末民初风貌。

2013年 本市网上零售额达到637.3亿元,首超传统百货业零售额。

2018年 北京SKP销售额高达135亿元,成为中国最赚钱的商场。

2019年7月 北京市商务局联合市交通委员会等14个部门,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计划用3年时间繁荣京城“夜间经济”。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张楠

流程编辑:tf01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